“华为”华为速度:十年实现关键技术超越 “丝绸”“丝绸之路”的新标志 “触觉”中关村建全国首个AI触感实验室 “仲裁委”广州仲裁委:2020年知识产权仲裁案件受理量占全国10% “商标”广西“商标兴桂”帮扶南宁280家企业创品牌 “媒体”胡正荣: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互联网”互联网域名管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 “加油机”中国首枚自主研发“税控加油机控制芯片”研制成功 “网站”我国累计处理钓鱼网站3万多个 “格林”多家连锁酒店遭遇“山寨”商标 “霞浦”福建宁德3特色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版权”“版权顾问”催生管家式服务新模式 “成都”亚马逊牵手成都高新区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助力云计算产业加速发展 “新品种”吉林省加大优良新品种的推广面积 “被告”全国首例涉微信截图生成软件著作权侵权案宣判 “修武县”焦作市中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诞生 “字号”中小企业普通字号保护的法律路径 “商标”一只商标换来近400万元贷款 “意大利”蓉举办首届国际高新技术合作项目展示对接会 “游戏”《2048》走红:手游界最严重的抄袭 “青海省”青海各类非遗2023项省级项目数总体偏少 “阀门”青县农民发明天燃气“定时阀门”获专利 “武汉”日系、国产品牌主导武汉家用中央空调市场 “成都”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企业落户成都 “版权”第五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9月将在成都举办 “通草”中山:广府庙会刮起最炫“非遗”风 “靶向”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发布第一个自主研制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面世 “纸箱”小纸箱也能做出专利“大文章” “肺癌”用创新推动肿瘤早筛早诊 “科技”杭州: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 “上海”上海鸭王最终拿下“鸭王”商标专用权 “老字号”“长三角”中华老字号占全国近四成 “中国”《中国梦之声》第二季乐视网独家版权 “版权”迎新文化大餐怎能没有版权这道菜 “台湾”两岸版权贸易去年增幅50% “勺子”重庆报纸发行员发明神奇汤匙盛汤时将油水分离 “淮安”淮安地理标志商标遭遇山寨 “标志”黑龙江“三重要”强地标保护监管 “音乐”李广平:版权守护流行原创音乐的生命 “国家知识产权局”朱晓琳:“结业不是结束,而是努力的起点” “商品”徐州开展市场假冒伪劣专项整治 “专利”安徽省前5月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全国第一 “数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空港经济区 “广州”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87家参赛企业获资超7亿元 “汉王”数字出版业迈入专业细分市场 “成都市”成都:全力推动产业倍增战略 “朽木”婺源“非遗”活态传承“朽木”俏 “企业”四川遴选出20家高水平研发机构 “成都”中古国际生物医药论坛在成都举行 “专利”以质量为本树金字招牌

“华为”华为速度:十年实现关键技术超越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修法:音像产业的“强心针”》,如果您对修法:音像产业的“强心针”感兴趣,请往下看。

我国《著作权法》颁布至今已经超过20年。这期间为了满足WTO的要求分别做过两次修订。纵观我国其他法律,在过去的20年里,无论是保证国家正常管理秩序的公法,还是平衡民间平等主体间的正常的财产和人身利益关系的私法,均在不同时期根据国情变化做过多次修订。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自1982年颁布后已经修订4次,刑法自1997年大修后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修正案,公司法、证券法等民商事法律也都在出台后根据国情进行了修订。即使在知识产权法领域,专利法在2008年年底修订,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工作也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唯有《著作权法》是个例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也正在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西方各国在近20年里均频繁修订著作权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对国内外如此波澜汹涌的局面,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唯有我国的《著作权法》踟蹰再三,如此下去《著作权法》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

我国《著作权法》的整体框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确立的。其中诸多具体制度是按照当时的社会关系设计的。今天已经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具体地讲,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我国音像产业在最近的十余年里,已经萎缩到苟延残喘的状态。若再不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法律和相关政策、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整个音像产业即将全军覆没。

在上世纪80年代,音像产业曾是一个强势行业。音像公司或出版社每出一张唱片或者一盘磁带都能带来丰厚的利润。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音像制品在技术上完全被数字化,而不再延续过去的模拟信号方式;其发行和传播方式也随之改变。然而,技术更新从来都具有两面效应。就在我们享受高保真的数字音乐的同时,数字化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更新已经对音像产业构成了挑战,任何人要获得最新发行的数字音乐可谓易如反掌。只须在互联网上点击数次鼠标即可。在我国,互联网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一直存在问题,以致盗版数字音乐泛滥如潮。如此状态持续数年,最终导致中国音像产业走向衰落,就连历史最悠久、号称拥有最完整中国唱片资料库、曾经举办过最具权威性的中国金唱片金奖的中国唱片总公司,如今也只能靠其他产业的庇护寄人篱下。在当今中国,音像制品的出版无不赔钱。据称,当年数百家音像出版企业,如今仅剩下不足10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著作权制度未能给音像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抛开我国知识产权执法环境在整体上存在的问题不谈,仅从著作权法中录制者权的内容看,20余年一贯不变的相关规定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实际需求了。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音像产业靠着发行磁带或唱片足以赚得盆盈钵满了。因此在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中未将音像制品的二次使用作为录制者权加以明确规定。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但是,当信息传播技术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在人们的音乐消费习惯已经改变之后,我国《著作权法》仍然维持20年前的状态,以致我国的音像企业仍然只能靠卖光盘或者磁带的经营模式来获取利益,这就造成了产业生存的困境。在网络终端已经进入家庭,且盗版依旧猖獗的今天,销售光盘等有形载体的经营模式完全不足以支撑音像产业的发展。据有关材料分析,近年来连街边的盗版光盘销售商面对现状都叫苦不迭无利可图。而现行的著作权制度又没有对音像制品的二次使用作出规定,这就将整个音像产业逼上了绝路。从拯救音像产业的角度考虑,现行制度必须改革。

在我国现阶段,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的二次使用者大多财大气粗,比如传播渠道较之音像产业显然处于强势地位,且二次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大大超过发行光盘的直接获利。一些唱片公司不得不靠着组织现场演唱会的赢利模式来维持其生存。此外,网络服务商、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等渠道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维持着往日使用他人音像制品的模式。且这些新、老媒体在现行体制下的生存状态可谓茁壮无比。因此,为了挽救我国的音像产业在《著作权法》中增加音像制作者的广播权、表演权等音像制品的二次使用权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中,西方各国的著作权法中多有类似规定;国际条约中无论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还是伯尔尼公约或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等也都对前述音像制品的二次使用规定予以认可。因此应当尽快修订《著作权法》,明确赋予音像制品的制作者相应的权利。

鲁迅在近90年前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今天,难道我们不应当为了我们的孩子救救我国的音像产业吗?

好了,关于“著作权法”修法:音像产业的“强心针”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