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61年最强暴雨考验了什么?》,如果您对61年最强暴雨考验了什么?感兴趣,请往下看。
近日一轮强降水过后,武汉、长沙、北京等多个城市出现了严重积水,交通几近瘫痪。
城市内涝搅乱了人们的生活,搅痛了人们的神经。
城市到底怎么了?
缺失的排涝系统
为什么我国很多城市一遇暴雨就积水,而国外城市则暴雨不湿鞋?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玉文认为,一方面,在我国,作为日常排水使用的排水系统存在标准低、设计方法落后、系统性差等问题,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缺乏排涝标准,在排水系统和防洪系统之间存在一个系统的盲区,即城市排涝系统,这也是导致很多城市在大雨时造成内涝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多数城市会按照半年或一年一遇的暴雨强度来设计。设计方法也是导致我国雨水排水管网设计不够合理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都是建国初期修建的,当时更重视节约成本。
我国现在对于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依然采用19世纪的推理公式法,简单但不准确,国外在三四十年前就已经改用模型测算流量了。基础信息不完善也是当前最大的困扰,数据不公开也是制约相关研究和工程推进的重要因素。
“此外,不得不强调的一点是我国排水系统的系统性差。”周玉文表示,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排水管道是分段修的,每个施工单位只负责其施工的一段,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很少会去考虑其上下游及整体布局。而对于整个城市的排水,我国也从未做过总体校核。
“城市内涝的最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尚没有城市排涝系统。”周玉文说,“我国的城市只有两套工程体系,即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和城市排水工程体系,修建的堤坝可以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对城市的威胁,建设完善的排水管网体系可以解决重现期(重现期指在一定年代的雨量记录资料统计期间内,等于或大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相当于“暴雨几年一遇”的概念)内的暴雨径流问题。但是重现期(最多5年一遇)与百年一遇之间这些规模的暴雨呢?完全没有工程系统来解决排水问题,这就导致我们现在遭遇城市内涝。
地下欠账须补上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光明教授认为,由于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城市有关规划和建设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变化估计不足。
“城市排水系统涉及地面渗流、河道排水、城市内河和内湖蓄水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城市发展中需要科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由于对多方面的研究和认识不足,城市河道和内湖缩减,地面渗水能力下降,使暴雨时的排水负荷过高,导致排水不畅,出现积水。”李光明说。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城市积水的影响不容小觑。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换一个领导就换一套规划。规划人员不能决定城市建设方案。
此外,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自成体系,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埋下了隐患。
对于古今排水系统,周玉文更强调设计理念的差别。他认为古人并非有比今日更多的工程技术,最大的差别在于设计理念。古人认为,排水管网建设要着眼于解决子孙万代的事,而当今的设计更多的是解决眼前的问题,对城市规划的整体性考虑不足。很多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的弊病在暴雨中暴露无遗。
“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无疑让"繁荣"和"政绩"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城市积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发展方式存在的重视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的问题。”周玉文说。
治本须多管齐下
城市积水,专业地讲即城市内涝。究竟该怎么解决城市内涝?
“对于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很难。”周玉文说,“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局限性,地下埋设了给水、污水、取暖、电缆、煤气等多种管道,各种管道的布局都有间距的要求,要动一条雨水管,可能所有的其他管道都得动,这是不太现实的。”
“我们现在能做的主要在基础工作,即对排水系统进行整体评估,对管网基础设施进行普查,完善基础信息。”周玉文说,进行管网基础设施普查,建立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这关乎百年大计。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周玉文强调,必须建立一套独立的城市排涝工程体系。城市排涝系统,在国外称为大排水系统,是指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解决城市局部极端暴雨在短时间内超过雨水管网设计排出能力但没有超过城市防洪体系最大负载时的雨水排出问题。系统由城市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建物组成。
周玉文认为,现在城市面临的3个压力即水多(洪涝灾害)、水少(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水脏(水污染)。“治水需要系统的思路,要建立城市排涝系统不能仅仅看做是为了解决城市的水多问题,完全可以将水少、水脏的问题综合考虑。”
而现在,由于我国的条块管理体制,我国在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上,各部门各自为战。“科学规划城市水系统,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才是真正解决城市所有水问题的关键。”周玉文说,“也许这个过程很漫长,投入也很大,很难一步到位,但这样做每一步都有意义,会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财富。”(据新华社、中国环境报等)
(编辑:朱杉杉)
好了,关于“城市”61年最强暴雨考验了什么?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