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杨凌:小镇变身农科城》,如果您对杨凌:小镇变身农科城感兴趣,请往下看。
核心提示
如果坐火车去杨凌,还是会在—个叫杨凌镇的地方下车。这个30年没有改过名字的小站所在地,正承载着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未来。而这个昔日的小镇早已走向了世界。
如今的杨凌,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带动下,早已成为名满华夏的“农业圣地”,也完成了从小镇到农科城的华丽转身。
杨凌小镇
杨凌太小,小到早些年在全国地图上都找不到。
1934年,于右任先生在此创建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可是国内外知道杨凌的人却甚少,因为当时的地图上标的是武功县。杨凌仅仅只是当时武功县一个最西边的乡镇而已,因了隋文帝杨坚的陵墓在此而得名。很多老人至今还把当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来的西北农学院叫做“武功农学院”,而如今,这所高校已是名满华夏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了。
两年后,这里有了陇海铁路线上一个四等小站,名字却被错位为“武功车站”。这一错位就是30多年,武功车站在杨凌,外地来此出差的人无不感到困惑,常常因此而搭错车,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改过来。
1983年之前,杨凌一直是武功县下辖的一个人民公社,后改为杨凌镇。1984年成立县级行政区杨凌区,归咸阳市管辖。“当时的10家农科教单位分属三部一院一省,各单位自在一体,在学科志业、科研项目、设备购置等方面大量重复,致使人力、物力分散浪费,难以发挥整体优势。”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李成砚说。
在这种环境下,杨凌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初,
也不过4平方公里的城镇圈子,散布着几十户企业、10家科研院校,10万人口中有8万是农民。
华丽转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