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标准品牌质押”撬动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如果您对“标准品牌质押”撬动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感兴趣,请往下看。
成都亚连科技公司近日获得了银行500万元贷款,这件事让公司董事长钟娅玲既高兴又意外:“我们是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在过去几乎不敢想象。”
帮助亚连科技公司获得贷款的是他们所拥有的一些“数据”。这家从事新能源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集成的科技公司参与了两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修订,并交出了出色的“成绩单”。“关键时候标准化成果这笔无形资产让公司获得了金融机构的支持。”钟娅玲深有感触地说。
亚连科技公司的这些“数据”之所以值钱,在于成都市进行的一项改革:巧用“标准杠杆”,破解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头是亚连科技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等米下锅”,另一头是金融机构对轻资产、无抵押物企业普遍的“惜贷心理”。为解决“两头难”的困局,成都在全国首创了以“标准品牌质押”为核心要素的金融服务模式,让标准和品牌这笔无形资产具备金融资产属性,进而撬动银行贷款,有效破解轻资产、高标准的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已有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以非实物抵押物打捆形式获得信用贷款1.3亿元,在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步伐的同时,也促进“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变。
“成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凭借标准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领军企业,例如硅宝科技、大唐线缆、中光高科等等。”成都高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与这些已经冲出标准藩篱并登上国际舞台的领军企业相比,高新区尚有数千家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还在发展路上艰难跋涉,虽然它们研制出了行业发展系列标准,却受制于资金困局,无法将标准优势快速进行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
面对看不见的标准和品牌,如何评估其究竟值多少钱,市场风险到底有多大,在担保责任额中占多大比重?成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建立“一库一池一办一会”的“四个一”创新模式,构筑四重“风险缓释”,形成了数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百余家金融机构融合共生的良性格局。
“一库”即企业库,通过政府平台建立一个涵盖质监、工商、经信等各部门资源的企业信息库,既改善了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又能够为资本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优势企业和项目。“一池”即风险分担资金池,由地方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融资成本补贴,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分担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一办”即管理办公室,由地方政府金融办、担保公司、银行、科技和标准化管理机构等共同组建、联合办公,实现了项目资源与金融要素的无缝衔接。“一会”即项目专家评议会,当企业库里面的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后,金融办将组织同行业熟知标准化和品牌工作的专业人士以及标准化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形成信用报告提供给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作为决策依据。成都高新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高新区管委会与担保公司已各拿出1200万元注入资金池,在银行1︰10的放大效应下,有望撬动2.4亿元贷款授信额度。
记者了解到,仅成都高新区内的企业就已累计主导或参与修订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136项、行业标准171项,70%的核心科研成果通过标准化实现了产业化。(记者钟华林通讯员李晓帆)
(编辑:刘珊)
好了,关于“成都”“标准品牌质押”撬动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