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银川非遗项目走向中东市场》,如果您对银川非遗项目走向中东市场感兴趣,请往下看。
魔术“仙人摘豆”堪比刘谦手下魔术的神奇,却不被多数人所熟知;贺兰皮影生动有趣,却比不上动画片更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已成立三年的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合会正在改变非遗项目的尴尬境地。12月27日,记者从非遗传承人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上了解到,通过联合会推介和引导,有的非遗项目已走向中东市场,传承人也因此走上致富路。
2009年,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合会成立,自此,我市的“非遗传承人”有了自己的“娘家”。三年间,传承人联合会推进了“非遗”的抢救、保护及开发工作。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5项。
更重要的是,借助传承人联合会这个平台的推介和引导,非遗项目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一些非遗项目和文化产业联姻,成功走向市场。今年50多岁的赵桂琴是首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回族刺绣项目的第六代传承人。她的刺绣采用回族挑绣针法、以宁夏本土的民族文化作为题材。与我国传统的“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相比,回族刺绣细密精致、纹样清晰活泼。如今,赵桂琴的刺绣已经成为了中阿博览会的指定礼品。她本人也曾前往迪拜、韩国、毛里求斯、沙特等国家,给当地的刺绣爱好者讲课传授技巧。赵桂琴告诉记者,现在她最贵的一幅刺绣作品已经卖到了18万元。
(编辑:肖悦)
好了,关于“刺绣”银川非遗项目走向中东市场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