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发制造业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发展后劲、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专家认为,扩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需要加强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三类知识产权难题影响制造业有效投资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专利的重要载体。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刘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细分行业来看,专利密集型产业绝大多数为制造业以及与之相辅的创新型服务业。“抓牢抓实知识产权保护是持续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的关键纽带。”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整体明显提高,但仍存在对知识产权侵权打击力度不够、维权成本居高不下、新兴领域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不利于打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也不利于激发国内制造业企业及社会资本持续投资于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王磊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影响我国制造业有效投资的知识产权难题主要有三个表现:在投资多元化拓展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仍须持续强化;在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资本方面,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有待解决;在确保投资成功方面,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应对能力有待加强。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知识产权金融的关键环节,目前也是薄弱环节。王磊指出,由于知识产权价值衡量涉及产业、技术、法律、会计等专业知识,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可操作的评估细则和量化标准,容易出现系统性偏差,不同评估机构难以形成统一性结论,影响知识产权评估质量和可信度。金融机构担心知识产权风险,权利人担忧价值被低估,影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知识产权金融发展,不利于将“知本”转化为资本。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含金量’的甄别能力,引进低端知识产权导致创新创业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在美国将我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制造科技竞争态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的重大投资项目更需要强化知识产权风险分析和评估,急需懂产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专业服务团队,以免因知识产权权属、涉外诉讼等造成重大损失。”王磊说。
须持续做好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为扩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知识产权分析师李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三项建议。
首先,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吸引投资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坚持一视同仁、平等保护,尊重和维护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扩展和深化知识产权保护范畴,加强数字经济下对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业态的保护;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侵权执法、司法保护,进一步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
其次,补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短板”,推动知识产权资本化。建立健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国家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资产评估组织、重点领域行业组织及龙头企业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评估体系,规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活动,提高知识产权评估能力和质量。促进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证券化等知识产权金融发展,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以多元化模式将知识产权变成企业手中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再次,提高知识产权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护航制造业重点领域投资活动。聚焦“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中小企业,提高个性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是引进专利技术、以知识产权投资入股等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防范,支撑“专精特新”企业发挥强链补链作用;鼓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加强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发展等方面知识学习教育,建设复合型、专业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为重点领域重大投资活动保驾护航。
刘帅建议,必须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持续做好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加大财税政策对知识产权事业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制度的双向衔接机制,加快搭建起企业与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桥梁,稳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治理,为更好地发挥制造业投资在稳定经济增长、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链与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方面创新动力。本报记者 郭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