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授权量、预审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创建)单位全覆盖,设立作品登记服务点24个,有效注册商标达438983件……近日,江苏省南京市公布知识产权工作3年“成绩单”。近3年来,南京市以率先在全国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持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写就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奋斗篇章。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果丰硕
在2020年度国家营商环境知识产权指标考核中,南京首次进入国家标杆城市行列;江苏省营商环境考核中,知识产权指标位居江苏省第一;在近年来的国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中,南京连续两年排名江苏省第一,连续3年闯入全国前十。
南京市获批江苏省首个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创建城市,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全国首批专利复审无效案件多模式审理试点单位;江宁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获批全国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建成南京市知识产权数据支持中心,搭建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智慧化预警导航平台,为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分析和专利导航服务;建成“南京地理标志产品追溯平台”,地理标志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进展。2021年度,南京新增6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全市地理标志累计达到16件。
截至2021年底,南京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发明专利授权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数等6项指标位居江苏省首位,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5.42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79件,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21568件。
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最严城市
南京市知识产权局相继出台了《知识产权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联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印发《南京市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管理办法》,联合南京市财政局出台《知识产权融资质押物处置补助实施细则》;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印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试行)》;江北新区出台《关于加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升区域营商环境。
与此同时,南京建立健全立体化的知识产权社会共治模式,全面开展联合专项行动——南京市公安局开展“护航”“昆仑”等专项行动,严打衣食住行等消费热点领域假冒知名企业品牌以及涉及民生民利的侵权犯罪行为;南京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铁拳”“蓝天”等多项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办理以及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和老字号商标的监管工作;南京市版权局落实“五项制度”,开展“剑网”“秋风”等专项行动,强化视听作品、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在线教育等版权专项整治以及非法出版、盗版盗印教材教辅的查处工作;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多次开展农资打假“双联动”、农业执法“双走进”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把农资生产、流通和使用关口,深入开展种子、肥料和农药专项整治行动;南京地区海关扎实开展“龙腾行动”“蓝网行动”等集中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寄递渠道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开展辖区企业品牌培育塑造,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查验效能,为企业维权和通关提供政策指引与法律咨询。
推出可借鉴可实践的“南京模式”
部门联动、聚力创新、协同监管……南京市出台了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专项实施方案;在全国首创聘用制专职技术调查官制度,得到最高人民法院肯定,被称为“南京模式”;在全国首创知识产权局、司法局共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新模式,实现四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南京市辖区全覆盖。
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南京市出台《知识产权融资质押物处置补助实施细则》,表彰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奖获得者。知识产权质押项目数、服务企业户数位居江苏省首位,全国同类城市领先,实现真正意义的普惠金融。
目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南京模式”已被商务部列为全国服贸改革试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创新首位,向全国推广。2021年10月15日,南京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成功在深交所发行,储架规模10亿元,首期发行1亿元,票面利率创全国最低,发行规模居江苏省第一。
如今的南京,创新活力不断释放,知识产权运用更加高效,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逐步形成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人才多位一体的工作格局。(记者 蔡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