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是一种集知识属性、心理博弈属性、强社交属性于一体的娱乐方式,是“玩家”到实景场馆,体验推理性质的项目。因其时尚有趣的游戏方式、完成解谜的独特成就感,时下,“剧本杀”已成为当代年轻人最喜欢的线下娱乐活动方式之一。
随着“剧本杀”市场的蓬勃发展,剧本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与剧本产生的侵权现象也产生,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潘向黎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剧本杀”版权保护,促进市场健康良性发展的建议。
据相关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消费者偏好的线下潮流娱乐方式中,“剧本杀”以36.1%的选择占比排名第三,仅次于看电影和运动健身,2021年中国“剧本杀”市场规模达170.2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238.9亿元。
剧本杀的一般游戏规则为,“玩家”先选择人物,阅读对应剧本,扮演剧本中的人物,搜集线索后找出活动里隐藏的真凶。这对剧本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剧本杀的作者要根据角色属性和剧情发展撰写针对不同角色的剧本,有一定的创作难度,而为获得经济收益,出现剧本侵权乱象。
潘向黎注意到,“剧本杀”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侵权情形:一是作家投稿时被窃取剧本内容。有些作家发现,自己当初投稿被退回,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市场上出现了与自己剧本设计十分类似的剧本。而剧本投稿公司与发行公司往往不是一家,作者取证维权困难。二是剧本测试阶段被他人窃取剧本内容。剧本作家有时会委托店家组织“玩家”对创作的剧本进行测试,有些人会伪装“玩家”,在测试中将各个角色的剧本内容记下,之后略经整合修改就投放到市场上,也存在测试店窃取剧本内容的情况。三是剧本抄袭现象严重,内容同质化泛滥。有些剧本直接抄袭游戏、动漫、小说,而剧本之间的抄袭也屡见不鲜,有些剧本具体情节走向甚至对白,都与其他剧本十分相似。
另外,某些电商平台公然销售盗版剧本,而很多店家为了节约成本,也会选择直接购买盗版剧本。由于剧本“一次性使用”的特点,即使盗版剧本的质量不如正版,因已被剧透,玩家不会重玩,侵权盗版的存在会大大挤压原创作品的市场空间,剧本创作者和购买正版剧本的商家权益遭受侵害,失去创作和购买正版的动力,最终形成市场恶性循环,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潘向黎建议,市场监督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剧本杀”市场的监督管理,将这种新业态场所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完善管理规范,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积极引导商家与相关工作室对剧本进行审查;建立适合“剧本杀”剧本内容申请版权保护相关机制,畅通剧本作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渠道;将“剧本杀”剧本视为出版物进行监管,要求其出版应取得相关出版许可。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