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与知识产权转化密切相关。近日,浙江正式公布379项免费开放许可专利,企业通过申请,便可免费使用这些专利。这是我国首批免费开放许可专利,已通过大数据与浙江省6365家企业精准匹配。受益最大的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
“免费专利”实现了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的双赢。我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这是科技研发领域持续大手笔投入所结出的硕果。然而,排名领先背后所存在的问题是,专利落地转化率一直偏低。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企业为44.9%,科研单位为11.3%,高校仅为3.8%。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在专利“沉睡”的同时,很多中小微企业却面临科技瓶颈。一边是专利难以产业化的科研单位,一边是创新无门的企业,此次免费开放许可专利,将两者有效串联在一起。很多专利从实验室走出来,成功落地,产生效益,而企业也吃到了“免费的奶酪”,实现了双赢。
推进知识产权转化,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免费专利”彰显了制度创新的价值。自今年6月1日起,新修改的《专利法》实施,其中“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引发广泛关注。过去,专利权人和被许可人需要谈判协商并签订许可协议,而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下,专利权人只需去相关政府部门声明登记,公开许可费等条件,被许可人缴纳许可费便可使用其专利,大幅降低了许可谈判的难度,减少了专利转化应用的交易成本。浙江此次在试水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同时,还免去了许可费,实现了制度探索的“两级跳”。如果说创造是形成知识产权的基石,那么运用就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通道。各地都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产权高效转化之路,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发展“四新”经济的急切之需。近年来,青岛通过建机制、建平台、促产业等措施,致力于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全链条,对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也要看到,专利转化率偏低等问题同样困扰着我们。比如,青岛海洋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有效授权专利量位于全国前列,但企业专利创造能力仍有待提高。日前发布的《青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其中还明确,打造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标杆,加快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体系,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通过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激发科研单位专利转化的动力;促进对接,链接起科研单位和中小企业的需求;加强激励,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专利转化和应用。
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需要盘活、用好知识产权资源。这是创新的应有之意,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全社会要一起努力,转变思维,破除藩篱,苦干实干,让科技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动力。(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