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以为,县里的协和医院是隶属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后来才听说这个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没关系。今年看到网上好多这种协和医院整改的,但是发现这家医院又改名为谐和医院,读音上与协和医院非常相似。”近日,有甘肃临洮的网友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留言,表达疑虑,希望相关部门关注,既然整改就整改得彻底。(3月7日《健康时报》)
北京协和医院由于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很多人心里是个“金字招牌”,因此各路以“协和”为名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全国不计其数。假“协和”医院忽悠甚至坑害患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也让真正的协和医院蒙冤。然而,面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限期整改通知,一夜间上百家“谐和”医院冒头。笔者认为,整改不是文字游戏,必须监督落实到位。
为吸引患者就医,一些民营医院通过“傍名牌”对外开展经营,让很多患者误以为其隶属于知名医院。这种冒牌经营的乱象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2020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对知名医院等机构被冒牌问题开展清理整治的通知》,要求各级主管单位逐一核查在名称中使用协和、华山、同济、华西、湘雅、齐鲁、同仁等知名医院字号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对未办理医疗机构许可证或者证照不一致的,一律责令变更名称。
正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部分医院又打起擦边球,玩起了文字游戏,将“协和”变“谐和”应付整改。距离整改最后期限3月15日还有一星期左右时间,据企查查数据显示,除北京协和医院等三所正规的协和医院外,各类假协和仍旧接近200家,而与此同时,更名后出现近百家“谐和医院”。从字面上看,“协和”与“谐和”完全不同,但是读音相似,同样可以让患者误解。如此打擦边球或整而不改,监管岂能容忍?放纵之下,市场监管总局的相关文件或将沦为“一纸空文”,知名医院被变相冒牌经营的乱象,得不到根治。
其实,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使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构成不正当竞争。《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规也明确,经营者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而“谐和医院”在广播、电视、短视频等有声宣传中,依然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知名的协和医院。可见,“协和”变“谐和”,说明各地涉事医院“傍名牌”的歪心不死,是故意为之,应付整改,主管单位和监管部门应当及时纠偏。
绝不能容忍冒牌医院的假整改。一方面,各地医疗主管单位应加强对医院的管理力度,督促违规违法的医院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从而整改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医疗广告监管执法,对于医疗机构擅自使用“协和”等知名医院名称标识的,或利用违规名称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诱导患者、夸大病情或者疗效的,一定要加大打击和惩罚力度,让其得不偿失。通过双管齐下,让一些非公立医疗机构不敢再“傍名牌”,冒牌的“协和医院”方能销声匿迹。(丁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