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新鲜出炉的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和试点高校名单中,湖南的两所高校——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榜上有名,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是新时期提升高校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试点示范工作有效期为3年,建设期内,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将协同地方面向试点示范高校开展联动培育,在知识产权政策引导、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实施层次化、精细化的指导和服务,帮助高校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效益。
作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驻地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出台支持政策的省会城市,长沙在去年7月出台了《长沙市促进驻长高校知识产权在长转化若干措施》,今年5月印发《长沙市促进驻长高校知识产权在长转化项目实施办法》,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配套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和推动驻长高校知识产权就地转化。此外,长沙重点围绕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先后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建立了知识产权中心,形成知识产权成果“推送之翼”;推动各类知识产权运用平台入驻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宁乡高新区等园区,形成园区“承接之翼”,成功构建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格局,成效显著。
中南大学建立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综合管理+战略研究+转化运营+信息服务”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立面向重大科研项目的专利导航和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取得一批具有产业引领性的高质量专利,搭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
湖南大学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政策体系,该校知识产权中心在实践中建立“项目筛选与培育——专利分析与导航——融资与商务谈判——落地实施”全流程工作体系,形成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新模式。2017年以来,该中心共转化科技成果117件,知识产权运营金额超过3.5亿元,带动1.9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刘金水教授团队研发的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整套制备工艺及装备技术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应用于国家航天飞行器等关键型号,相关专利作价8500万元,设立了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产品已完成中间性试验,有望形成千亿产业集群。今年6月,谭蔚泓院士团队“基于核酸适体的无创产前诊断”相关专利申请权与技术秘密作价13809.69万元与投资方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已于6月27日与宁乡高新区进行项目落地签约;7月,崔向阳教授团队“高效非结构自主CAE软件核心算法、GPU并行计算及优化设计平台”项目相关专利作价人民币2800万元与投资方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已落户岳麓山大科城后湖园区;陈政清院士团队攻克了电涡流阻尼难以用于低频大型工程结构的国际难题,相关技术应用于中国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厦、摩洛哥世界最高光热集热塔、川藏铁路以及近10座千米级大桥的减振系统,并逐步由土木工程领域推广至高铁列车、风电塔、军工等领域的结构减振,形成振动控制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目前正在与中车四方、三一创投等企业与投资机构洽谈转化事宜。
湖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主任李飞龙表示,作为高校,一方面要立足学科优势,紧扣知识产权创造,注重专利培育质量,在前端把好质量关,同时辅以合理配置资源来推动技术熟化;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成果披露制度,创新高质量科技成果筛选和发布机制,向市场准确传递科技成果信息,让市场自主筛选出有需求的技术,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硬通货”。
据了解,湖南自2017年开展省内高校知识产权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推动高校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先后有8所高校进入省级试点,带动作用明显。(周广宇、周闯、王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