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更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日前,知识产权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近几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对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必要保障。中国企业提高了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意识,在数量上已有明显增长,今后更应注重质量的提升。
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印发的《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0)》指出,要强化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导向,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指标对工作的“指挥棒”作用;强化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护航,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统计监测,全面及时准确反映区域、产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情况。
最近出炉的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显示,在百分制下,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78.98分。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对此表示,过去一年中国积极强化知识产权源头保护,一方面,2019年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已经缩短至4.5个月,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缩至17.3个月;另一方面,严厉打击专利非正常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行为,2019年通报非正常专利申请3.8万件,驳回非正常商标申请3.9万件。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然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困境,今后中国营商环境的再提升离不开高质量知识产权的有力支撑。
中国贸促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企业与行业服务处处长刘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专利为例,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申请数量上有了很大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9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显示,中国去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体系申请了58990份专利,超过了美国的57840份。
“但在质量层面,中国企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也是今后我们重点发展的方向。”刘颖说。
质量不高的症结是什么?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知识产权常常面临不好卖的难点。”据了解,在知识产权领域,真正的技术要想形成专利,并且将其卖掉,都要有一个中间展示环节,虽然相关部门近年来多措施推动成果转化,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专利而言,实现这个环节仍比较难。
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产权产出“大户”,尽管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转化和应用,但仍然较为缺乏专业运营人才,知识产权转化效率和质量亟须提升。同时,一些企业虽手握知识产权,但由于缺少对接主体和转化应用的配套支撑,有关成果也常无奈被“束之高阁”。
有关人士指出,虽然在上述PCT体系申请数量上,中国企业领先,但这并非最终授权,仍须由相应的各个成员国根据本国法律决定。仅停留在国际阶段的PCT专利申请其实并没有实际商业价值。就目前而言,中国通过包括PCT在内的各个途径进入具体国家的专利申请的数量仍远低于某些发达国家。这说明,来自中国的专利在质量上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应当格外重视高价值专利的培育,促进专利质量与数量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