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疫情对海外供应链的影响,一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凸显。代表委员表示,企业要想方设法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做科研搞创新。国家也要想方设法鼓励企业踏踏实实、心甘情愿地加大研发投入,为企业发展积累后劲。企业既要做创新“主体”,又要当创新的“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中国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5月19日,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今年以来,受疫情对海外供应链的影响,一些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凸显,与会代表委员纷纷就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言献策。
创新为企业提供加速“动能”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武汉部分企业遭遇空前压力,主营收入和利润下滑。今年两会前,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在武汉光谷调研时,许多企业家都谈到了创新。
“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全员努力下,最大限度保障了客户订单交付不延期,生产不‘断链’。”马新强代表说,华工科技在非常时期,能够化危为机,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只有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同质化竞争,并在面临危机时在产业链中占据优势。”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A股共有335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了研发费用,金额合计达7323.1亿元,同比增长21.3%;截至今年5月21日,A股共有3263家上市公司在2020年一季报中披露了研发费用,金额合计达1358.2亿元,同比增长5.5%。上市公司加大研发创新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研发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待加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其中,企业投入拉动作用突出,依然是全社会R&D经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闫大鹏在调研时发现,近年,我国科技型企业增加了不少,但创新质量总体不高。一些企业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相对薄弱,难以进行开发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风险大的原始创新。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少,科技型企业的小、散、弱现象仍然存在。
数据显示,中国基础研究的投入上,企业大概只占3%,而美国是27%,日本约50%,韩国将近60%。
虽然企业的研发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从比例上看,仍需加大投入力度。“企业有直接面向市场的灵敏机制,更有实现持续自主创新的条件和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先天优势,但也有很多难点。”闫大鹏代表说,创新投入大,多数企业实力不足以支撑,加之技术开发是一个困难而又不确定的过程,如有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或后续资金跟不上,就可能使企业陷入绝境。
支持鼓励企业增强研发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更多支持企业承担科研任务,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绩效。”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果企业不愿意投入到创新里面去,就会影响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制造院院长李志强说,企业要想方设法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做科研搞创新,企业创新能力才会提高。国家也要想方设法鼓励企业踏踏实实、心甘情愿地加大研发投入,为企业发展积累后劲,提升整个国家创新力和竞争力,企业既要做“主体”又要当“主力”。
“目前,我国各类企事业单位研发费用税收政策仍然采用加计扣除法,这不利于激励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李志强委员每年两会关心的议题都与科技创新有关。他认为,政府要用政策去引导企业主动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让企业保持创新的热情,同时也享受到创新带来的实惠。
“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我们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闫大鹏代表建议,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申报和参与率。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表示,当前,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处于全球行业的第一阵营,技术创新进入“无人区”。要进一步创新突破,就必须加大投入做好基础研究,用原创性、根本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支撑应用技术创新。他建议,加大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