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概述
知识产权是一种思维创造成果,包括发明、文学与艺术作品、用于商业用途的各类符号、名称以及图像等。人工智能指的是能够像人类一样执行诸如视觉感知、语音识别、决策制定和翻译等任务的计算机系统。理论上,弱人工智能系统自身是无法独立思考的,只能对某些特定的情形进行响应。而强人工智能系统则能够不断汲取以往的经验,并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并展开行动。
在某些地区发生冲突和危险事件或者出现事故与自然灾害时,使用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此外,这项技术还可应用于诸如保洁、购物以及运输等简单的日常工作当中。通过不断整合先进的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这个趋势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系统很快就能够在无需借助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发明”。显然,这会带来一个全新的问题,即人工智能系统创造的发明是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知识产权。有鉴于此,下文将着重就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
知识产权法律与人工智能
通常来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自主做出决策的能力,而能否利用知识产权法律来为人工智能提供保护的关键就在于这套系统创造出的创新成果究竟是其自身“智慧”的产物,还是只能被看作来自于某些基本算法和指令的结果。
人工智能与版权
版权是原创作品创作者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即创作者将拥有使用和发行其作品的专有权利。为了获得版权,这些作品不仅需要具备原创性,同时还要能够以有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今,一部分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使用人工智能,因此这项技术的版权保护问题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根据以往的概念,那些由计算机生成的产品是无法获得版权的,因为这些程序只是辅助人类完成创作过程的工具。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这些程序完全可以在不借助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地做出各种决策。
在Bleistein起诉Donaldson一案中,法院认为只要作品能够显现出创作者独有的特性就可以获得版权。而在Alfred Bell & Co.起诉Catalda一案中,法院则进一步降低了有关于原创性门槛,表示只要作品是独立创作而不是抄袭得来的,即使这件作品与他人的作品有一些相似之处,仍然具备原创性。显然,从这些判决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作品似乎也是有希望获得版权的,因为这些作品的产生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抄袭与复制,而是通过编程和计算得出的。
不过,由于按照现行的法律,人工智能并不具备法律人格,因此这项技术创作出的作品能否获得版权一事仍然没有定论。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大部分法律都没有明确禁止向人工智能系统授予版权,但是很多国家或者地区都没有对在没有人工干预情况下创造出的作品版权做出过任何的规定。此外,人工智能系统是否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刑事责任也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人工智能与专利
在获得专利之后,该项权利的持有人可以在某一段期限内拥有阻止他人生产、销售以及使用其专利发明的法定权利。一件发明若想获得专利权,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工业实用性。显然,如果一件由人工智能系统创造出的发明要获得专利权,它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满足上述3个要求。除此之外,如上文所述,人工智能无法获得“法律人格”也是获得专利权的障碍之一,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关各方势必要对当前的法律进行进一步修订。然而,向人工智能系统授予专利可能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工智能系统是否应该对侵犯其他发明人专利权(包括其他人工智能系统所持有的专利)的行为承担责任。
人工智能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角色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表述,各国的知识产权局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以及其他新兴技术(诸如区块链)来应对日益增多的挑战。具体而言,知识产权审查机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开展商标与专利的形式审查工作,并对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以及商标的图形元素进行检索。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的飞速发展,这类系统创造出的“发明”数量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多。因此,人们需要为此制定出更加全面的法律,特别是就如何根据《专利法》来为人工智能创造的发明提供保护制定相应的指南,从而为权利持有人提供最充足的保障。(编译自:www.mondaq.com)
翻译:刘鹏校对: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