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召开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会议 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要变吗 泰商业部长希望美方能提升泰保护知识产权排名 广东省清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蛋黄莲蓉月饼抽检不合格 京东问题频现!假冒伪劣停不下来欲自寻死路? 新闻出版总署通报4起虚假新闻查处结果 海南保亭出台非遗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奖励办法 有突出贡献的可奖励2万元 电影《冰雪奇缘》被诉案判决迪士尼胜诉 知识产权证据保全公证服务中心将创设 寇昉代表: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水平 安徽省安庆市食药监局:1批次调味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吉林省科技厅与省高院联手知识产权保护 工信部整顿应用商店 列App黑名单震慑恶意软件 中英在京举行版权政府间会谈 山东省食药监局抽检速冻食品和水产制品657批次样品不合格3批次 2021年湖南知识产权指标“逆势上扬” 有效注册商标突破90万件 粤港澳知交会逾三百家参展商签署知识产权承诺保证书 直播带货:风口下的新规大考 山西省食药监局:糕点、饮料等7批次食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新疆抽检:18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抽检813批次食品 不合格样品9批次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7批次糕点菌落总数等项目抽检不合格 "美术作品"应属侵犯著作权罪中"其他作品"范畴 上海市质监局抽查32批次板鞋产品7批次不合格 天津海关举行进口侵权洋酒销毁仪式(图) 广东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3批次食品不合格 四川泸州龙马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假冒伪劣商品销毁活动 舒克和贝塔上演著作权纠纷“连续剧” 湖北省政协委员江作苏:建议发展保护并重 促进版权产业健康成长 临沂抽检加油站631家 35家油品抽检不合格 “越狱”软件缘何走投无路? 铲除假货就该启动警企联手打假模式 影视作品陷纠纷 权利约定需谨慎 内蒙古兴安盟食药监局:方便食品抽检7批次不合格 Waymo撤回Fuji设备侵犯其3项专利的诉讼 广东中山市市场监管局: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创新与仿制并重 促医药产业发展 农业部:第三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平稳 网络音乐侵权盗版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四川:苍溪都江堰联手打击猕猴桃早采假冒行为 福建省龙岩市4项专利获国家和省专利奖 广西崇左市市场监管局抽检20批次蔬菜干制品 5批次不合格 广东汕头市食药监局: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出售山寨体育用品 莞50商家被诉侵权 日本对其《商标审查指南》进行修订 正版一单未成 盗版淘宝卖得欢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1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报告显示美国专利审查和上诉委员会(PTAB)倾向于专利权人 安徽滁州全椒县市场监管局加强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人工智能”侵权,谁担责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原来越广泛,然而,在其受宠背后,由此产生的权利和侵权需承担怎样的责任,在法律认定上众说纷纭。

肯德基官方INS上新的“桑德斯上校”形象让人议论纷纷。据悉,新形象是个CG合成的虚拟人物。虽然肯德基到目前为止并未宣布要更换原有形象,但是如果真的换成了合成虚拟人物,不知道是否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原来越广泛,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写诗歌、创作歌曲,为记者写文章,甚至代表法官走入法院判案。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受宠背后,因其产生的权利和侵权需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法律认定上众说纷纭。

人工智能作品,法律如何保护

去年年底,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开审理了北京菲林律师事务所(简称菲林律所)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百度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该案中因涉及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成的文章,是否应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而备受关注。

2018年9月9日,原告菲林律所首次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影视娱乐行业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菲林律所称,次日,被告百度公司未经许可在其经营的百家号平台上发布涉案文章,侵害了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被告将涉案文章首尾段进行删除,侵害了原告的保护作品完整权。被告将署名删除,侵害了原告的署名权。故律所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百度公司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在百家号平台上发布道歉声明;并赔偿经济损失1万元及合理支出560元。

对此,百度公司辩称,涉案文章不具有独创性,是采用法律统计数据分析软件生成的,并非由原告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获得的,故不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原告不是本案的适格主体,没有证据证明涉案文章是法人作品。原告主张百家号使用了涉案文章,但是其证据保全的过程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缺乏正式的公证文件,故其证据缺乏真实性和可信性。百家号是信息存储平台,被告并未实施侵权行为,也未侵犯涉案文章保护作品完整权。

庭审中,原被告双方主要争议焦点集中在对涉案文章的创作过程持不同观点,原告表示该文章先是由法律统计数据分析软件生成,然后经过人工加工而成的,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应该受到保护;百度公司则认为涉案文章主要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不能获得著作权法保护。

4月25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被告百度公司在百度百家号平台首页上连续48小时刊登道歉声明,为原告菲林律所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1000元及合理费用560元,共计1560元。本案认定涉案文章非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作品。

该判决也是法院首次对涉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进行回应的裁判文书,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时代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由于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主张涉案文章是软件自动生成的,不构成作品。因此,本判决还对涉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的性质及其权益归属进行了回应,为大数据环境下软件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利益分配问题提供了思路。

该案主审法官卢正新认为,涉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已经进入实际场景应用,表达日趋成熟。但是,作品应由自然人创作完成。若在现行法律体系内可以对其智力、经济投入予以保护,则不宜突破民事主体的基本规范。在相关内容的生成过程中,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行为并非创作行为,相关内容并未传递二者的独创性表达,因此,二者均不应成为涉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的作者,该内容亦不能构成作品。

关于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的署名权问题,法院认为,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和软件使用者均不能以作者身份进行署名。但是,从保护公众知情权、维护社会诚实信用和有利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应添加相应计算机软件的标识,标明相关内容系软件智能生成。

另外,虽然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不构成作品,但不意味着公众可以自由使用。涉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凝结了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和软件使用者的投入,具备传播价值,应当赋予投入者一定的权益保护。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可通过收取软件使用费,使其投入获得回报,且缺乏传播成果的动力,故不应赋予其相应权益。软件使用者进行付费和检索,为激励其使用和传播行为,促进文化传播和科学发展,应赋予其相应权益。软件使用者可采用合理方式在涉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上表明其享有相关权益。

人工智能创作

法律主体如何认定

人工智能究竟是不是法律上的“人”,是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这个问题在法学界引起争论。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曹守晔表示,民法调整社会关系,只要人工智能介入了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就应当及时介入调整引导规范。因此,民法应该表达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权利义务关系的变化和可能产生民事责任;民法调整民事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有主体、客体、权利义务。人工智能创作诗词作者是谁?设计人是主体,还是人工智能是主体?如果人工智能归为民法上的主体人,那么他自然而然就能生成作品,进而拥有相应的权利。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人使用人工智能机器或者工具进行创作的作品有没有著作权,要看人在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如果人只是输入一些基础信息,然后由人工智能生成,那这个人对生成物则不享有著作权,因为这个生成物本身不属于作品。“完全由计算机系统生成,在此过程中人不参与,或者只提供基础信息,则人工智能创作物没有独创性,是不能算作品的。”

他也表示,如果是相对弱一些的人工智能,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人有一定的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通过人工智能所创作的创造物,可能就属于作品,那个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创作的人就是著作权人。

人工智能产品侵权,谁担责

2016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突然发生故障,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自行砸坏了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

人工智能应用范围日益普及,其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是对现行侵权法律制度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管晓峰认为,人工智能产品致人损害责任的归属,目前比照法律中关于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赔偿责任的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管晓峰根据侵权要求的四个要件:损害事实、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引出对人工智能产品如何确定违法行为的思考。比如,使用推定过错原则来推定的,可以简化为一个要件——损害事实,如要主张不是自己的责任就要不断的举证,证明不是自己的责任,而是使用的责任。人工智能产品侵权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使用者本人的侵权还是制造商的责任。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啸也表示,侵权发生后,谁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就应当由谁负责,在法律上似乎并不存在争议。“然而人工智能的具体行为受程序控制,发生侵权时,到底是由所有者还是软件研发者担责,值得商榷。”

程啸认为,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任。例如无人驾驶汽车致害,无论从产品责任还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上看,都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但未来需要考虑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其本身是否属于高度危险作业(如无人机),从而决定了是否适用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

回归到实际案例中,人工智能的著作权究竟如何面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提出,在书画领域,如果由人工智能对名人作品进行了模仿,并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对名人作品会造成很大冲击,应在立法、司法层面予以关注。

社科院创新工程执行研究员杨延超结合实践经验认为,人工智能的两个关键词是算法和数据。他在实验中感觉到,虽然会指定算法,但是他并不知道经过算法将会生成怎样的结果,因此著作权归算法的设计者就会产生问题。借鉴欧盟的经验,作品著作权应该归机器人所有,高度智能化的作品可以登记并享有版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