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站在世界面前时,你来我往的产品及服务贸易是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同时,企业对于自身知识产权的了解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5月8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一场由中欧商协会投资促进联盟牵头主办、围绕知识产权的2019年京交会“知识产权:中欧创新融合发展驱动力”研讨会举办。
专利、交易、创新、知识产权,是此次研讨会的关键词,也是中外贸易往来的关键词。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难关也在考验着那些试图走出去的企业。
“其实这几年,中国在走出去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王致和臭豆腐想打开欧洲市场,结果发现这个商标已经被抢注了,根本走不出去,走出去就会面临高额罚款;与此类似,海信走出去的时候,也曾发现西门子已经把Hisense这个商标注册了。”中国十佳知识产权诉讼律师、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洪江用两个例子,简洁概括了知识产权在当今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
王致和、海信只是走出去时遇到困难的代表企业,对于那些想要在中国这片广大市场掘金的外商来说,困难也不小。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公使、欧盟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专员Günther Marten则提到了语言障碍,“在国际上,合同主要都是以英文为主,但到中国来,都会要求两种语言共存,这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就是一个挑战”。
比语言问题更亟待解决的是,外资企业对中国贸易体系的不熟悉。Günther Marten称,当企业进入中国,文化差异同样也会在在商业上体现出来。比如在中国,同一个产品会有不同的分支,分为四大类。对于外来商业伙伴来说,如果不太关注这块,也可能难以适应中国的规则,“如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国的IP申请指数比欧洲还要高,很多初创企业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的意愿是很强的,这在欧洲是不太一样的。”
因此,当中欧双方的贸易交流继续深入,知识产权的了解也必须更加深入。作为2019年京交会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专题活动的负责机构,中欧商协会投资促进联盟将组织欧洲多国企业联合参展并组织知识产权方面各项专题活动。
“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中欧商协会投资促进执行理事长、通泰国际控股集团董事总裁张坤表示,并从人才培养、体系对接等各个方面,阐释了应该如何促进对于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知。
人才是各领域深入发展的重要助力,知识产权领域也不例外。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张平则从高校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兼具多学科背景、能解决企业市场实际需求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角度为“中欧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发起提供了专业建议。
创新的源泉在全社会迸发,开放的氛围也在全球弥漫开来,重视对于知识产权、劳动成果的保护,是进步的体现,也能够更好地吸引外商的投资目光。当然,知识产权不会只是纸上谈兵,当业界、学界、高校,乃至企业都行动起来,才能打造更良好的贸易交流氛围。(记者陶凤、汤艺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