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8年使用我们版权产品和服务的个人创作者新增量,从3万名增长到了5万多名,几乎是前两年的总和,入库的原创内容量也实现了97.25%的增长。”2月27日,维权骑士、鲸版权、士值传媒等联合发布《2018年度内容行业版权报告》。作为版权和数据服务平台,刀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敛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近3年社会上对于版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多种因素助版权环境向好
报告以2018年维权骑士共计52380名创作者为样本数据。统计发现,新媒体原创内容量持续增长,相比2017年,入库内容量的涨幅高达97.25%。
该报告还显示,随着原创内容量的增长,侵权总量也有所增长。但是,被侵权的创作者数量占整体创作者数量的比例已经下降,从2016年的59%下降至41%。这意味着,版权环境虽然仍然有较大改进空间,但已经逐渐改善向好。
在陈敛看来,中国版权环境的改善,从社会大众对版权的关注度上即可体现。一方面,大家对版权方面的实践和讨论,逐步从行业巨头、企业、学界等向中小企业、个人创作者群体以及社会大众扩散,保护版权、尊重原创的全民共识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无论是个人创作者还是企业,对版权的关注点都不再局限于维权保护。有部分人群开始关注版权资产管理、交易,甚至风险控制。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无论是版权产业链、版权服务业,还是版权执法力度,都在推进和改善整个版权生态系统。
“付费会员的数量增长,也证明了尊重版权的群体在增加。”袁真富提到,《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2016.8亿元,网络视频付费用户比例达53.1%,同比增长23.8%,这就是有力证明。
“许多优质原创内容过去以广告变现的方式间接与终端用户发生联系,现在转变为终端用户直接为内容本身付费,也会让大众意识到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在陈敛看来,这些数据的增长,就是全民版权意识提升背后的动力。此外,国家版权局等部门开展的“剑网行动”、微信公众平台“洗稿合议”机制、国家版权局官微请大众举报侵权线索等,都是推动版权环境向好的因素。
平台要善于利用技术驱动
《2018年度内容行业版权服务报告》中提到,2018年主流内容平台中有12个平台对侵权投诉处理率在90%以上,而且时效性上也有所提升。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在版权保护上也是如此,不能依赖被动投诉。”袁真富认为,平台要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主动采取技术手段进行侵权内容过滤,这比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更有效果。比如,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在微信生态圈里极大地减少了原创作者被侵权困扰。
对于侵权投诉,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可以做到95%以上的投诉都在当日处理完毕。作为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喜马拉雅努力通过研发文字、声音识别技术等做技术上的主动拦截,比如声纹比对技术,就能够通过声音波段的比对,来鉴别并有效拦截侵权作品。
事实上,互联网上出现的侵权现象速度快且难被发现,取证难是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的痛点问题。
作为科技创业者,陈敛更相信技术和模式创新的意义。通过技术手段加强检测,通过模式创新让更多平台、企业、渠道不再把版权治理部门看成是成本中心,而是对企业发展有综合价值的收益中心,这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刀豆网络就在尝试应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在2018年之前,他们对全网全品类监测系统监测出来的大量疑似侵权线索进行两次人工审核,但到了2018年年初,随着企业客户和个人用户快速增长,人工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基本到了撑不下去的地步。直到2018年6、7月正式上线了智能线索校验系统。上线第一个月,线索校验成本就降低了60%以上。如今,利用技术校验线索,成本已经比原来降低了85%以上。
喜马拉雅法务总监段然认为,对公众、用户的版权意识教育也尤为关键,而这又是一个需要通过产品、机制等多种途径逐渐渗透的过程。目前,喜马拉雅会在用户上传作品、为用户提供附加服务等多个场景,反复向用户传达版权的重要性,通过“疏”而不是“堵”的形式进行版权治理。
行业组织有巨大潜力可挖
实际上,版权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江苏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亚春看来,改善版权环境,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学习,尤其是行业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供应商有行业组织(行业协会、联盟等)协调自己的行为,他们很注重行业的长远发展,害群之马和短视者在行业里没有市场。消费者也有组织性,除了用货币投票,还有集体诉讼、媒体关注等手段。”赵亚春认为,通过版权联盟的方式加强行业的组织性,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关键在于如何把联盟办好。
“通过版权联盟的形式,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可以避免每一个企业都处于单兵作战的困境,通过合力来打造良性的环境。”段然对此深有感触。
刀豆网络从2016年年底前的“点对点维权”,到2017年年初成立“骑士版权联盟”,也遵循了类似的理念。陈敛提到,结合版权联盟治理共享公约的模式,版权方或者平台从利己角度出发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对其他版权方或平台以公约约定来对自己的版权治理通道进行开放,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模式。同时,联盟可以对成员的治理情况进行追踪,把不遵守公约、对版权治理不重视的成员逐步剔除,实现治理效率的提升。
实现版权全生命周期管理
如何进一步推动版权保护环境的改善,各方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多维度综合工程。
袁真富提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执法力度要加强,比如对恶意侵权适当提高赔偿标准,就会让很多侵权者失去动力。此外,权利人要有版权保护意识,要善于运用多种保护工具,包括法律、技术工具,多管齐下,最终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版权、愿意为版权付费的氛围。
“维权只是版权保护体系的最终动作之一。”陈敛说,把版权保护做成基础服务而不是牟利手段,最后帮助版权方让内容资产通过高效流转获得更大价值,版权环境才会在市场意义上得到最终改进。
“我们一直希望,行业内各方面的努力能为版权‘赋能’,让版权的价值得到更深度的挖掘。”在段然看来,版权应有全生命周期管理,从确权、授权、维权等方面实现透明化、可视化,发挥版权的更大价值,才是版权管理的终极目标。(赵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