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公安部等六部门将联合部署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此次行动为期三个月,以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餐馆、小商贩和农村集市作为重点整治对象。重点检查方便食品、酒水饮料、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等农村消费量大的食品,重点查处假冒、侵权、三无、假货、劣质、过期等六类违法违规情形。(12月20日央视网)
关于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可以从今年央视“3·15”晚会管中窥豹。节目认为,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严重危害基层群众健康,诸如“大个核桃”“蒙午牛奶”“治治瓜子”等山寨食品、三无食品充斥农村市场,一罐添加剂料汁兑出8000瓶饮料、“核桃花生”饮料里没核桃、各种添加剂随意使用等居然成了食品生产加工的重要工序。
在食品安全监管日趋严厉的情况下,三无食品、山寨食品开始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农村成了伪劣食品的倾销市场。这直接说明,农民食品质量分辨能力低、安全意识跟不上价格意识,政府监管鞭长莫及、基层治理能力差,都给了问题食品可趁之机。
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要求把健全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作为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明确“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快形成食品药品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就是要健全完善农村食品治理机制,建立规范的农村食品流通供应体系,这是全面改善和提高农村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根本途径。
目前,农村基层监管体系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是事多人少。虽然乡镇有了食药监管所,但受编制限制,2至3人的监管队伍很难开展实质性工作,且监管所成立伊始,职权受到一定限制。二是缺枪少炮,农药残留超标、食品非法添加、掺杂使假、缺斤少两等问题的检测还依靠眼看手摸鼻子闻,快检设备严重缺乏。农村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餐馆、小商贩分散,点多面广,都严重制约了监管开展和治理成效。
此次农业农村部表示,用两到三年时间,健全完善农村食品治理机制,建立规范的农村食品流通供应体系,全面改善和提高农村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落到实处。首先要充实乡镇基层监管力量,并明确基层监管所职权和职责,消除思想顾虑,使之能够放手工作;其次,要通过推进基层监管队伍和监管装备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监管部门的治理能力;再次,应建立全民参与的治理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普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凝聚社会监管力量,形成监管合力,让伪劣食品无处藏身,最后,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的处罚力度。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群众生活质量的根本保障,是群众幸福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农村经济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来之不易,不能让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被问题食品任意蚕食。唯有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村“舌尖上的安全”。(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