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土核桃”、“Cole可乐”、“康帅傅”……记者近期在四川、广东、宁夏、江西等地调研发现,农村成假货山寨食品的主要销售集散地,在小超市、小卖部、集市等地方,山寨食品泛滥。有的山寨食品在农村卖得不错,有的甚至销售火爆,而不少农村孩子长期食用山寨食品。由于山寨食品在质量上难以有保障,已经成为危害村民健康的“隐形杀手”,整治农村山寨食品已经刻不容缓。(11月1日《经济参考报》)
山寨食品的危害显而易见。它不仅严重侵犯了正品商家的利益,同时更是直接侵害了农村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身体健康,可谓害莫大焉。试想,即便是正品食品,也不代表它们就都是绿色健康、营养丰富且是零添加的。更何况是山寨仿冒食品?
要知道,这些食品要么压根就是假冒的“三无”产品,要么就是打擦边球的伪劣商品,不知出自哪个小食品厂,甚至可能就是来自某个无牌无证的小作坊。别说检验检疫了,它们也许连基本的卫生条件都达不到,谁也不知道它里面究竟都加了些什么东西,也闹不清楚它到底是用那些成分勾兑的,更难以确定这种东西吃到肚子里会产生什么危害和不好的影响。若是被那些正在发育的孩子吃到肚子里,能有什么好处?
那么这些山寨食品为什么专拣偏远村镇的小超市、小商店来进行销售呢?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城市的正规商超无论是进货渠道还是质量把关都相对规范、严谨,监管部门对它们的经营行为和产品质量监督往往也更加严格和到位。但农村地区就不同了,小商小店对产品品牌和质量不可能把控太严,监管上也是薄弱环节甚至形成了一些盲区,这就给不法商贩与山寨食品留下了可趁之机。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当地商超习惯“投其所好”引进那些看上去和大牌正品差不多,但价格却低不少的山寨食品来迎合农村顾客“图便宜”的消费习惯。
此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消费群体消费观念落后,食品安全理念淡薄,消费维权意识更是不足。正如记者采访中遇到的,很多农村消费者对山寨不山寨满不在乎,认为“反正又吃不死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那些不法厂商才敢“专挑软柿子捏”,将大量山寨食品倾销到农村市场。
野百合也有春天,农村孩子也该沐浴在食品质量安全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无论如何,决不能让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大行其道,更不能让生活在农村的下一代们吃着山寨劣质食品长大。应当采取强化监管整治、提高违法成本与大力宣传普法、提升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以及拓宽、畅通和便捷农村消费维权渠道等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逐步挤压山寨食品产销空间,不断净化农村食品市场,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有效维护农村消费者尤其是孩子们的食品安全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