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的螃蟹是怎样从蟹塘“爬”到消费者餐桌上的?据媒体报道,大到身为阳澄湖大闸蟹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的大企业,小到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声称自产自销的农家乐,甚至承包了蟹塘的蟹农,都参与到了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的利益链中,更有甚者,销售端头的大型超市也纷纷“沦陷”。
阳澄湖大闸蟹自从“成名”之后,便处在被“山寨”大闸蟹环伺的境地之中。据报道,年仅3亿元产值的阳澄湖大闸蟹,被卖出300亿元。而背后的功劳当归功于假冒的阳澄湖大闸蟹,市场上99%的所谓阳澄湖大闸蟹都是冒牌货。而如今,连大型超市也成为售卖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的“集散地”。这样的情形不免让人疑惑和沮丧,一边是假货充斥,真蟹难觅;一边却是供销两旺,市场火爆。那么,阳澄湖大闸蟹为何走不出制假售假阴影?造假链条背后各方的“利益均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对于生产者和销售者来说,这个“利益”,指的是暴利。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澄湖大闸蟹以其“煮熟凝结,雌者成金黄色,雄者如白玉状,滋味鲜美”而得名,也正因此,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要比普通大闸蟹高得多。据了解,二两重的外地母蟹每只约8元,但打上“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号后,二级市场一只可卖12元到25元,知名品牌包装后售价则高达80多元。经过“包装”后的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竟然有数倍的暴利,而这种暴利,恰恰是生产者利用外地蟹冒充阳澄湖大闸蟹等制假售假行为泛滥成灾的动力所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型超市和专卖店参与售假也不足为怪了。
不过,假冒阳澄湖大闸蟹在市场上的广泛存在,经营者能谋取暴利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另一个“利益”——消费者的虚荣消费心理。
面对假货,消费者往往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于那些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假货,诸如毒奶粉、毒酒等,往往都采取人人喊打的态度,丝毫不留情面;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可以从中渔利或者提升自我形象的假货,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大力追捧。假冒阳澄湖大闸蟹从本质上来说只是普通的大闸蟹,但是因为有了“阳澄湖大闸蟹”的标签,所以显得“珍贵”起来,在一些人看来,不仅省了钱,吃起来还有种提升身份的感觉。他们所享受的不是“美味”,而是“标签”带来的快感。在这种贪图小利和虚荣消费心理的影响下,尽管媒体大力宣传“未开捕已到处销售的阳澄湖大闸蟹都是假货”,但每年还是有大批的消费者对假阳澄湖大闸蟹大肆购买。而这也是假阳澄湖大闸蟹屡打不绝的重要原因。
打击假冒阳澄湖大闸蟹,光靠行业协会进行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斩断这个造假产业链背后的利益链条,让售假者付出更大的违法成本。而消费者也需要改变“利益均沾”的畸形心理,不要以为“知假买假”不是大事。见利忘义最终败坏的是社会风气,如果放任假蟹横行,见怪不怪,我们又怎能理直气壮地要求打假“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