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被处罚,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也引发公众对疫苗安全的焦虑。这两天,多家自媒体和媒体接力起底了长生生物等疫苗生产企业的过往,很多情况让人细思极恐,也将人们对疫苗生产领域乱象的不安情绪推到了顶点。
如果说,长生生物近日留下的“未完待续”的问题——那25万支百白破问题疫苗部分流向了各地,已让很多家长无法淡定,纷纷翻起疫苗接种手册。那媒体和公众根据长生国企改制、股权信息、借壳上市等公开线索梳理的那些“不正常”情形,注定会将公众的怒火延烧到更广的领域。
可怕的不只是乱象涌现,还有整个疫苗领域的“亡羊再三”:要知道,就在2016年,山东疫苗大案就曾激起“全民公愤”;更早之前,还有引发轩然大波的山西贴签乙肝疫苗事件。
这些事件看似孤立,却让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遭遇了塌方。如今,“信任纸张”的褶皱还未被抚平了些,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的问题,无异于在中国疫苗安全肌体的旧伤口上再撒盐。
脊背发冷,已经不足以形容人们的全部感受:都知道药品安全举足轻重,而疫苗又是特殊药品,人命关天,所以质量安全更是不能出任何瑕疵。早前有免疫学学者直接称,未经冷藏的疫苗流通“是在杀人”,因为无效免疫可能让那些接种了疫苗后误以为对病毒有了抵抗力的人失去性命。而这次出事的狂犬疫苗针对的狂犬病发病死亡率近乎100%,百白破疫苗更是主要面向3月龄至6周岁儿童接种,质量安全红线更应守住。只可惜,现实很骨感,在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本就堪忧的情况下,这类有致命危害的行为,只会愈发加剧民众的疫苗安全恐慌。
越是不安,越应追问:长生生物怎么就能“后发制人”,获得那些具有市场垄断性质疫苗的生产资质,并在短时间里形成行业绝对优势地位?要知道,依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疫苗从研发到临床再到最后上市销售,要执行严格的批签发制度,这让长生生物的迅速发迹自带疑点。
疑问远不止如此:国企转制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了当时的国企高管,到底是否系违规操作?为什么每次出问题受罚的只是“具体当事人”,而不是管理层?身为上市公司,长生生物的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均为高俊芳同一人,其丈夫儿子等也在公司担任高管,这样的人事情况虽在企业自主范畴,可如何形成对不当操作的约束机制?现在那么多问题疫苗被打在了小孩身上,又该如何补救与追责?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么多疑问很难在“合规经营”的层面找到自洽的解释。它折射出了怎样的监管漏洞,背后又连着怎样的猫腻,难免引人遐想。
尽管在历次疫苗质量安全风波过后,那种“未见不良反应的异常报告”或“偶合情况”的说辞,总会冒出来,这次也不例外,可这很难消除公众的疑虑。很多人担心,因为那些漏洞和猫腻的存在,涉事企业乃至疫苗领域也出现“家里如果发现一只蟑螂,很可能已有两万只”的效应。鉴于此,在查到问题疫苗后,怎么展开系统性排查清查;在飞行检查制度和吹哨人机制之外,怎么实现缜密的前置性监管,也值得思考。
2016年的山东疫苗大案曝出后,疫苗的高准入门槛、严监管标准近乎全线失守,二类疫苗流通上下游的漏洞,全程覆盖的监管数据库、冷链存储监控信息衔接机制缺失等,都被舆论对焦。这也带动了国家层面对2005年颁布的《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全面修订,人员资质、设施条件、疫苗冷链、监测处置、告知宣传、记录报告等多方面规范也在健全。今年6月,就有相关部门官员表示,我国已建立覆盖疫苗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
但从目前看,疫苗成“劣药”、生产记录造假等问题表明,有些漏洞离彻底补上还有太远的距离。而比浮在水面上的安全生产环节的问题更令人忧心的,是潜在冰山下面的“存量问题”。
如今,长生生物股价接连下跌,市值蒸发近百亿,这是市场对其信誉和形象的“投票”。可以想见,若很多“失序”背后积存的深层次问题无法得到彻底纠治,那么“不信任票”会让中国疫苗市场都付出沉重代价。
“疫苗之王”,安全之殇。这连着的责任之重,这造成的人心之痛,都无法被抹去。都说“亡羊补牢”,也只有从防范到追责层面都及时、彻底地“补牢”,让反思补缺够得上抚慰和消弭问题疫苗带来的锥心之痛,才能避免类似问题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