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兔奶糖”与“大白兔奶糖”,“王老正”与“王老吉”,“恰治香瓜子”与“恰恰香瓜子”……近年来,打着“正规军”旗号的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上扎堆横行,逢年过节尤为明显。随着7月17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京启动,食品安全话题再次受到人们热议。专家表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必须重视和警惕山寨食品在农村地区的泛滥问题,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健全基层消费维权体系,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让山寨食品不再“横行乡里”。(7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农村食品市场的日益活跃,给广大商家提供了广阔的销售空间。但当前,随着政府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商家,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逃离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城市,将一些不仅涉及商标侵权,还存在卫生不达标、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等问题的“山寨食品”纷纷“上山下乡”,甚至于把农村当作重要的倾销地,农村小超市、小卖部的老板自己闷声大发不义之财,却让农民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已成亟待关注的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农村群众缺乏理性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身的原因,如有的人是看中了部分山寨食品比正规商品便宜,还觉得挺体面,有的则是知识水平有限,无法辨别以假乱真的山寨食品,加之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成本高、维权收益小甚至没有收益,即使事后发现自己买的是“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也自认倒霉,不会依法要求赔偿损失。另一方面,对违法者来说,违法成本低、违法收益大。同时,农村市场分散,重点整治农村市场以及城乡结合部“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发现涉嫌生产销售仿冒品牌的食品要严肃查处的力量相对薄弱,有关执法部门的管理难以到位,导致有法不依、违法未究问题仍较为突出,农村地区成为监管空白地带,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助长了山寨食品在农村的泛滥成灾。
山寨食品“横行乡里”,农村成为山寨食品的避风港,山寨食品横行乡里亟待监管视角延伸,理当下大力气根治,让农村商品“返璞归真”。笔者认为,农村不应是问题食品的“法外之地”,城乡二元结构更不是监管选择性失明的理由。各级政府理应重视加强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只有首先彻底堵住监管漏洞,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农村“无死角”,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机可乘。同时各职能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通过多种形式,传授鉴别假冒伪劣食品的方法和维护消费权益的途径,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才能真正保障数亿中国农民“舌尖上的安全”。童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