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这样形容假货产业带给他的震撼。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朱征夫委员将自己的提案聚焦在“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上,引起广泛共鸣。(3月15日《经济日报》)
如今,假货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我们每个人都痛恨假货,假货的害处于个人而言,危害的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的是我们的生活质量,更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假货于社会而言,侵犯了合法经营者的知识产权,如今国内很多厂商、企业花费极大金钱和精力用于自主研发,但利润空间却总是被假货侵蚀。可以说,假货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唯有制度发力,切断假货的利益链,方能够让假货离我们越来越远。
假货令人痛恨,很重要的原因是制假者为降低成本,往往选用劣质原材料,严重危害人身健康。如今,随着社会财富的累积,人们生活越过越好,大家都更加注重生活品质,买东西喜欢买牌子货,吃东西喜欢看产品成分。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假货仍然肆无忌惮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无所适从,稍不注意便可能“中招”。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而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提档升级,离不开各实体行业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就源于产品创造研发能否带来收益。然而,在假货肆无忌惮的时候,各种“山寨”压缩了“正规军”的生存空间,让一些认真研发、认真做产品,做良心产品的企业,利益受损,必然会影响其研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最终受到伤害的,终究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
假货之所以能够生存,就在于存在假货产业链。唯有切断假货的产业链,让制假售假者没有生存空间,方能够还一片清新市场环境。此时,制度绝对不能“乏力”,唯有制度发力,加大刑罚惩处力度,让制假售假者在计算收益的同时,能够更注重“成本”,才能够让他们真正产生恐惧感,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加大假货打击力度,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够让假货离我们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