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知识产权 维护消费者权益 云计算:国内上市公司专利实力待加强 浙江:在14个院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 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召开证券研究报告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 农村“山寨食品”亟须整治 广东省食药监局:7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海南省市场监管局抽检餐饮食品36批次 1批次粉皮不合格 2019北京数字出版精品内容推介会举行 拼"颜值"时代外观专利"戏份"增加 打假维权 让“西湖龙井”很受伤 国家食药监总局保健食品打“四非” 5省7企业被查违法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标志征集活动启动 山东济南:打造具有泉城特色知识产权运营链条和运营服务生态体系 雅虎拍卖3000项专利估值10亿美元 尚无中国买家 德媒:中国已成经济和专利大国 美国优势不再 山东淄博市高青县抽检13大类食品130批次样品 不合格3批次 四川省遂宁市工商局抽检:5批次钢卷类商品不合格 山东省食药监局抽检3682批次食品样品不合格68批次 南孚电池公司被诉侵犯专利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6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 北京食药监局:“辣帅哥”牌野山椒凤爪等10种食品不合格 湖北宜昌市工商局抽检洗化用品等类商品3批次不合格 印尼猴“自拍照“引侵权官司:动物也有著作权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28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 知识产权管理为企业创新发展护航 广东江门高新区(江海区)3家企业获评“2019年度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湖北嘉鱼县工商局集中销毁一批查获假冒伪劣商品 多批进口食品不合格被查 青岛两进口商被点名 “六个土核桃”、“Cole可乐”、“康帅傅”山寨食品横行农村成健康“隐形杀手” 福建丰泽检察机关: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专利维权巡回法庭郑州开庭 5月份截获163批次不合格食品化妆品 农业部通报2015年第一批农药监督抽查结果 网络影视“免费午餐”的终结 食药监总局关于60批次祛斑类化妆品不合格的通告(2016年第170号) 知识产权保护成了企业难言之隐 粤桂琼专利行政联合执法行动在阳江进行 工商总局:网购投诉量仍居服务投诉首位 网络交易违法网店占比最大 首个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办公室挂牌成立 山东省平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36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首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揭晓 中国获奖企业数量居首 山东微山县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804批次 不合格19批次 褚橙市场爆发式增长遭遇打假难 部分新冠病毒疫苗将进入临床,专利情况如何? 浙江杭州市抽检体育用品及骑行产品18批次不合格 重庆市渝北区市场监管局关于4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2年第5号) 光线传媒抢注“哪吒”商标 魔童哪吒、熬丙、MOTONEZHA 浙江省质监局:抽检15批次儿童皮凉鞋产品不合格2批次 苹果更新iCloud商标:范畴现已涉及汽车领域 天津市河东区市场监管局抽检28批次食用农产品 2批次不合格

为专利成果转化提速需靠完善机制

今年以来,记者在山东、湖南、四川多地采访发现,许多高校的高价值专利成果成功实现了转移、转化,结果令人欣喜。不过,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一些高校的专家们表示,相较于我国高校拥有的几十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而言,这些成功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高校不少高价值的专利成果仍处于沉睡闲置状态,亟待唤醒。(8月21日《光明日报》)

高校科研成果“沉睡”得有多严重,看一组数字便知。年初,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至2016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排名前50名高校》。前5名的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8002件、浙江大学7764件、哈尔滨工业大学5007件、东南大学4665件、上海交通大学4494件。全国仅50所高校的有效发明专利就高达116156。这些数字令人振奋,可要追查这些专利成果究竟有多少转化成了实际应用,那就显得很尴尬了。

几年前,一位大学教授的上百项专利发明被束之高阁,颇具争议,而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据全国专利调查数据显示,最近几年高校和科研单位授权专利的实施率分别为25.5%和57.6%,远低于全国70%的总体水平,而高校和科研单位授权专利的产业化率分别只有0.9%和7.7%,距离28.7%的全国总水平差距更大。而4年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高校授权专利成果转化率不足三成!

专利成果转化的“拦路虎”到底是什么?这说起来复杂。专利成果首先需要批准,才能成为专利。那些“华而不实”或“中看不中用”的成果,就是审批不严导致。当然,也有“价高质优”的专利成果,如报道中提到的:一件发明专利许可使用费5亿元,这是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研发团队发明新型发泡剂的价值;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7件发明专利,转让费1.8亿元;西南交通大学磁悬浮二代工程样车专利技术合同签约超1亿元……但如何在研发之初和研发过程中,就高度重视运用专利信息,并做好评估,就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中介等多方共同发力了。

而对高校“高价值专利”来说,确实有转化难问题。而更大的原因还在于,高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费劲精力组织团队搞专利项目申报,而一旦专利获批,便万事大吉,不闻不问,这就是人所共知的“重专利审批、轻成果验收”的怪象。对成果转化投入精力少,是因为一旦成果获批,就有科研奖励或职称待遇上的提升。而如果把成果转化也置于奖励和职称评定中,怪象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

从2013年起,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多达82.5万件,居世界首位。但漂亮数字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专利运用的效益不高,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大量“沉睡”的知识产权资产。费劲心血搞的发明专利却躺在室内“打鼾”,实在可惜。如何让发明专利“走”出实验室,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专利“只开花不结果”的状况普遍存在。其中,既有其本身“含金量”偏低问题,也有专利公共服务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不仅是高校发明专利者的尴尬,也是把关不严、审批门槛低所导致。

众所周知,专利成果最大的价值在于应用。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存在着价值评估难、专利评估市场不成熟、国有资产审批复杂、不支持协议定价转让、成果转化程序繁琐、科研机构缺乏处置权,等等。此外,不少专利一般都与项目捆绑,属于“集体”专利,产权不清晰,这在转化上就更难。可见,为专利成果转化提速需靠完善机制。目前的制度,既不利于专利水平提高,也有碍专利成果转化。只有通过改革发明权益,完善机制,才能把沉睡的专利成果唤醒,充分释放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力,也才能为国为民造更多的福。(作者:刘天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