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本出版于2016年的书在网上竟然又火了,不是因为题材有多新颖,内容有多出众,而是这本题为《人类简史》的书经网友起底,被证实是一部从书名到作者都源于跟风山寨的伪书。
能撑得起“人类简史”这样宏大的名字,给人的第一感觉这应该是一本有理有据的学术著作。确实,由中信出版社在2014年出版的《人类简史》,是以色列历史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评分网站三万余人参与,给出了9.2分的高分。作者在书中用不到40万字回顾了人类发展的关键进程,带给人思想的启迪,拥有大批读者,是一本现象级的畅销书。
然而此次大火的此书非彼书。
书海浩瀚,内容鱼目混珠的不在少数,而这本书之所以遭到了书迷们的口诛笔伐,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本自称“万千读者口碑推荐,火爆微博、豆瓣、微信,阅读量超过10000000人次”的“惊世之作”,被购买之后看到内文,就会发现是一本“骗钱的山寨书,还不如百度百科加中学课本”。而该书不仅封面设计近似“高仿”,连作者的名字都是难辨中外的四个字“亚特伍德”,然而深究起作者简介,从国籍到资料,全部语焉不详,致使大量读者被误导。而在后来出版策划方给出的回复中,证实作者是中国人,“中文系毕业,平时喜欢研究历史,去美国读过书”,“作者投稿到我这里来,我觉得这个书写得还可以的,就取了人类简史这个名字,不是出于山寨。”
书中内容暂且不论,如果真像出版方说的如此理直气壮,为何不大大方方明确作者信息,偏要用四字的笔名混淆视听,连书名也要照搬别人的?论其原因,恐怕还是“利”字当头、蹭热度的野心,远大于出版业从业者对于图书的敬畏之心。
试想一下,当所有的相关信息近似或者雷同,读者在网上进行检索的时候,就会获取到大量“山寨款”的资讯甚至购买途径,稍不留意就很可能买到一本“假书”。而令人寒心的是,这种“稍不留意”恐怕正是出版方“运筹帷幄”的用意所在。
眼红别人赚得盆满钵满,自己便也想来分一杯羹,哪怕是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去“沾亲带故”,能捡漏获利便是王道。一本书事小,如此价值观的输出,反映的不仅是一部分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匮乏,还折射出出版行业整体的浮躁风气。
“山寨图书”不是个案,类似山寨名著的行为,在图书出版行业早已存在。我们经常能看到只要某一本书走红畅销,随即就会出现各种版本的“双胞胎”或是“多胞胎”。到底哪个是原版书,读者往往难辨真伪。
盗版屡禁不止,伪书之风又起,确实值得引起我们警惕。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传播的该是优质的文化内容,这也是文化出版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不该是过分追求“销量王”带来的直接效益,以“逐利”作为唯一目的。否则,恶性循环之下,我们手中的书究竟还能有多少阅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