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通过大数据挖掘,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首次向外界披露“售假账户操控人”“假货生产企业”两张大数据地图。作为对制售假者进行联合信用惩戒的探索,阿里巴巴还首次尝试向社会公布了100个因售假被关闭的企业黑名单,并对这些售假企业进行全平台封杀。
假货从各种各样的小作坊、黑工厂里袭来,让消费者和正规商家蒙受极大损失,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现实。问题是,谁在制假售假?假货在哪里生产,售假账户的控制人团伙又是谁?我们一直在喊打假,却对这些并不清楚。除了“假鞋之都”那种被媒体曝光过的案例,制假售假始终在黑暗中进行。
感谢大数据,让这些制假售假者现了形。阿里巴巴通过持续对18万个因售假被关闭的淘宝店铺进行挖掘,找出了背后对这些线上店铺进行控制的售假团伙6万余个,并溯源到假货生产工厂1600余个。这6万余个疑似控制人团伙,分布在全国各地,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和产业集群性,如广东的假手表、福建的假鞋、江浙的女装等。
既披露了“售假账户操控人”“假货生产企业”两张大数据地图,也公布了首批“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电商平台打击假货一点都不含糊。这些售假企业被全平台封杀,大快人心。问题在于,没有执法权的电商平台,也就只能做到这样了。黑名单中那些已经被公开的制假售假企业,它们会得到当地执法部门进一步处理吗?
今年“3·15”期间公布的一组数据,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案值均高于目前刑法所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但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个。刑事打击假货的法治“筛子眼”,还是有点粗,不少达到起刑标准的制假售假者都漏了下去,“不幸”留在筛子面上的也往往不过是缓刑。
由此换来一个强烈的社会呼吁: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假货。人们期待酒驾入刑的成功先例,能够在治理假货上复制,从而打造一把法治的“细眼筛子”,增强刑罚的“必定性和不可避免性”,让制假售假者付出应有代价,让大数据打假的威力得以高水平发挥。否则,电商平台唱独角戏的打假行动,即便治理声势再大,投入力量再多,科技含量再高,也注定无法阻挡在利润面前蠢蠢欲动的制假售假者。
多年来,假货一直是消费者的心头之痛。大数据既然已经告诉了我们谁在制假售假,阿里巴巴也公布了“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各地执法部门理应积极跟进,严肃惩处这些制假售假者。“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假货”,这种声音已经喊了很久,该是出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