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已越来越被民众所重视的今天,网售假药也越来越引起公愤。谁不怕“吃错药”?有媒体日前披露,截至5月底,北京市共破获各类食品药品案件155起,查获宣称具有减肥、降压降脂、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的假劣食品、药品百余种17729盒(瓶)。相信北京市的治理会常态化实施下去,其做法值得借鉴。
其实,随着电商的发展,与其相伴相生的网售假药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相关部门在加强治理方面也没少下功夫,但治理往往是“一阵风”,网售假药有所收敛,风头过后乱象依旧。公众似乎一边在“跺脚骂娘”,一边也无可奈何。这种现状不仅威胁了民众健康,也扰乱了市场秩序,甚而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对网售假药就真的没辙了吗?过往做法,无非是强调以下几条:
从监管部门来讲,相关重典早已有之,非严管重罚不足以震慑网售假药。食药监、工商、卫生、公安、电信和物价等多部门,要形成监管合力,标本兼治斩断黑色产业链,对各环节违法人员零容忍,依法从重从严处罚,直至追究司法责任,对造成人员死亡者应给予重罚。否则,监管部门也应被追究责任。
从电商平台来讲,应根据《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等法规,认真履行审核职责,坚持审查验收厂商资质,将不法商家堵在门槛之外,并列入黑名单。否则,平台就是同流合污,应被追究连带法责。
从医药厂商来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莫为几十甚至近百倍的暴利铤而走险。我国《刑法》规定,生产、销售假药,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将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
从消费者来讲,药品是特殊商品,不是土豆白菜,切记不要图便宜从违规平台网购,而应尽量从正规医院和药店购买。即便一旦购到网售假药,也应积极举报维权,而不是忍气吞声。否则,愿打愿挨“吃错药”的后果不堪设想。
而笔者认为,以上所列各方举措,过去多少有所实施,但之所以网售假药屡禁不绝,与有些地区和部门的“一阵风”治理不无关系。因此,最关键的是,要创新监管模式,对电商网售经营主体,从网络平台注册、日常经营交易管理、后续质量保证和药品追溯控制等多方面进行监管,落实监管常态化,“喊打千遍”不如发现一件就依法处理一件,才能彻底铲除网售假药的土壤。文/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