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也许没打过假,但不代表你没有买到过假货。假冒伪劣商品的屡禁不止,不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消费者购买商品后的获得感,并且已成为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近日,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以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国务院印发了《2017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提到,要加大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治理力度,要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加强商标行政执法,加大版权保护工作力度。
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国内,每年的“3·15”晚会可谓是一场打假的盛会,被“狙击”的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越发能够触动大众的神经。但这对于整个假冒伪劣商品家族来说,只不过是冰山一角。频频出现的假货大案,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
当下,比起打假来说,可能买到假货的机率更多,尤其是近年电商的迅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销售平台。但是,我们不能把买到假货的原因归咎于提供商品的互联网电商平台,因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购物,我们也难以保证在玲琅满目的商品中,准确地分辨出“谁假谁真”。因此,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我们还得从源头着手治理,在商品生产端就把假货给扼杀掉。
记者认为,企业作为给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生产者,在打假中应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其权利也是其社会责任。企业有责任为消费者提供合格产品,在面对假冒伪劣产品破环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时,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打假中来。一方面要做到保持自己产品合格,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出现;另一方面,面对市场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为了维护自身商业利益,应迅速有效地阻止制假贩假者的不法侵害,勇于联络中介机构和政府,参与诉讼和打假专项活动,并实施维护性的定期市场监控,有效地发掘、打击、遏制制假贩假者对于商业企业知识产权的危害,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但是在我国,由于多年以来对制假售假的处罚力度较弱,造成制假泛滥,甚至是出现了全国知名的造假村、假货市场等。
这说明,面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在法律与政策上为整个社会打假创造有效的环境。记者认为,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就如此次《通知》中提出,要按照立法计划,积极推进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侵权假冒方面的立法工作,推动制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使政府监督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其次,建立信用体系,以造假后须承担的严重后果震慑造假人员,而主动停止造假活动。在这一点上,《通知》也提出,要建设完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统筹部门信用信息系统与地方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优化完善“信用中国”网站,做好信用信息、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联合奖惩信息、红黑名单信息公示工作。加强信用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等措施。
可以说,健全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假货治理力度,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是还有一点值得消费者认真对待,那就是消费者自身要养成正确的消费理念。某种程度上,一些消费者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支持了造假分子的造假行为,也正是这些消费行为,为制假售假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才让造假分子有机可乘、有利可图。总之,打假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联合行动、通力协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共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