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质量信息中心,为消费者挽回损失超亿元
在外卖APP下单一杯网红酸奶,喝一口,咋跟店里的不一样?定睛一看,包装似乎还是那个包装,名字却有一字之差。一款品牌运动鞋正风靡,官网都卖断了货,身边小店竟号称随时拿货,是真的吗?让人心里犯嘀咕……
“互联网时代,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手段,也随着技术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的执法手段,必须不断更新改进。”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检查执法局工作人员刘庆介绍,“他们开始订单化生产,我们就用上大数据技术。他们跨区域售假,我们就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
近几年,重庆工商系统查办假冒伪劣案件2100多件,抽查检出不合格商品6937组,工商和消协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过亿元。
订单化制假、跨区域售假,给执法带来难度
“以往,制假售假链条是先生产,然后运到各地倒卖。什么假货都有,他们也不知道卖得好不好。现在,一个商品网上刚火,制假者马上精准定制,一拥而上,赚到盆满钵满。”刘庆说。
打开手机,点开一款外卖APP,一家饮品店“一口酸奶牛”,商品名录和正品店铺几乎一模一样。“不只是这家,还有‘一只酸牛奶’‘一杯酸牛奶’,都和正品商标差不多,外包装相似度95%以上。连我专门打假的,乍一看也分不清楚。”
去年底,在大足区龙水镇一副食店,有消费者买到了在当地很受欢迎的饮料“某某核桃”。和常见包装有细微区别,喝起来味道也挺不一样。经工商部门查实,店主为获取高额利润,明知是假冒商品,仍从安徽大量进货。根据处罚决定书,店主被依法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
“类似的食品售假,在城乡接合部和小镇集市最常见。往往是订单化制假、跨区域售假,给执法带来了很大难度。”刘庆说,“尤其是小金额案件。售假在重庆,制假窝点藏在东部沿海甚至东北。一件两件可以办,但数量上去了,打假成本高,效果也比较差。”
“网购已成为日常生活,大量假货隐匿在海量网络店铺中。从办结案件看,即使是实体店售假,绝大多数也会配套网店,线上线下一体化。”在刘庆看来,网店较为隐蔽,执法相对困难。
之前,重庆工商部门通过网络调查,就发现一家经营假冒国际奢侈品牌服装的网店,在渝北区也有一家实体店铺。网店渠道方便、流通更快,比单纯实体店出货多得多,而消费者则难以分辨。
监管手段更新,源头打击制假售假
制假的手段日新月异,监管执法力量如何跟上?
重庆工商局新建了一个流通领域重点商品质量情报中心。每天,工作人员都会浏览重点网站、论坛、在线投诉平台等200多个网站和400多个专业频道。他们要在繁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中,用大数据技术筛选、提取和推送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一方面,分析研究和评估研判这些信息,为商品抽检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一些制假售假的案子,可能就这样露出了苗头。
“我们对一批销售不合格手机的企业进行了情报收集。”刘庆说,涉及的仓库地址能够精准定位。执法人员以仓库的手机库存量为基数抽检,提升了执法效能。
有一次,工作人员发现,多个区县都出现投诉,“某公司销售的种子,是假的”。工作人员研判情报后,执法局立即成立专案组,迅速查处这一坑农害农行为。在此基础上,对全市种子生产企业进行了全面整治。
“扫网是新手段,店面抽查的老办法也要用好。”针对家用电器、通讯产品、纺织服装、家具建材、儿童用品等重点行业,商品集贸市场、物流配送中心,重庆不断推进“双打”“红盾质量维权”“网剑”“双打促双创”等执法行动,从源头上打击制假售假。
常态化监管新业态经营者,完善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
作为网络消费者,如何避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不贪便宜,就能避开绝大多数陷阱。”刘庆建议,发现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一定要投诉,不要自认倒霉。
在畅通质量问题投诉举报渠道方面,重庆推进短信、微信等受理平台建设。同时,建立消费维权专业委员会,发挥专家、专业机构作用,创新机制,化解新领域质量消费问题纠纷,提高产品质量纠纷处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当然,不能过多苛求消费者。我们的精力,更多放在对经营者的教育和管理上。”刘庆介绍,工商部门指导市场、商场、超市、网络交易平台等经营主体发展消费维权服务站。针对反映集中的产品质量热点问题,及时约谈重点经营者,督促其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还加强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推动消费维权关口前移。
同时,商品侵权和质量信用信息,也纳入了重庆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加大大案要案曝光力度。对主体行为良好、警示、失信和严重失信4个等级的企业,工商部门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
如何强化对网络交易等新型业态经营者的常态化监管?“要加大产品质量法的执法力度,督促落实进货检查验收、不合格商品停止销售及退换货等质量管理制度。”刘庆认为,对发现的流通领域不合格商品,要追根溯源;对流通领域商品,深入开展质量“双随机”抽查。
编辑: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