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蚌埠警方历时一年多的缜密侦查,破获了公安部督办的假冒品牌运动鞋案,查扣各类假冒品牌运动鞋50余万双,涉案金额达6亿多元,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假冒品牌运动鞋案。(5月25日央视网)
鞋子标签上显示产地为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但实际上来自蚌埠周边地区;制售假鞋厂内部分工相当细化和明确,从生产、管理、销售到售后,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部门运营管理,甚至还设有“质检部”;分销商遍布国内多省市,出产的鞋子更是几乎垄断了中东、非洲等地的假鞋市场。这起被公安部定义为“历年打击假冒运动鞋领域之最”的假冒运动鞋案彻底摧毁了消费者的三观。
说起“假名牌”,消费者总免不了要吐槽制假售假的生产和销售商,这是很正常的思维逻辑。不过,除了制假售假的生产和销售商以外,还有诸多市场监管部门难辞其咎。虽然“最大假冒运动鞋案”隐藏在“厂中厂”,制假流水生产线隐蔽在企业集团之下,且相关人员具有极强的反打假能力,不容易被发现,但是,这个制假流水生产线并非小打小闹的小作坊,而是出自一家正规企业集团。出口量那么大,是怎么逃过了监管的法眼?是否意味着这家企业集团游离在监管之外?
从上市到分销,从内销到出口,通常要经过多道市场门槛,且有的检查门槛非常严。以出口鞋子为例,厂家必须提供出境货物换证凭单、产地证明、卫生评价资料、检验检疫依据等。这起“假冒品牌运动鞋案”的分销商遍布国内多省市,为何一直没有被发现?这是一个谜,但却无情地撕掉了挂在监管部门面前的遮丑布。
更让人吃惊的是,“假品牌”几乎垄断了中东、非洲等地的假鞋市场,那么假冒品牌运动鞋又是怎样顺利出关的?顺着这种逻辑去思考,就不能不问,这起“最大假冒运动鞋案”背后有没有猫腻?亟待相关部门给公众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文/犁一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