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由国专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联合举办的“知识产权评估在司法审判中的应用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知识产权评估与司法审判的相互影响、司法实践中如何科学确定知识产权案损害赔偿数额以及如何正确评估被侵害知识产权的价值等问题。
来自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朝阳区、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等法院系统的法官以及法律与知识产权专业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就如何进一步科学解决知识产权审判中赔偿数额确定这一业务难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现状: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案中法定赔偿适用多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于知识产权侵害案件的赔偿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司法审判领域作为知识产权工作前沿领地,如何合理确定损害赔偿数额,一直都是司法实践中的重点和难题。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由于取证难度比较大,绝大多数的案件最终以法定赔偿为准,其赔偿数额在一万至一百万之间,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动辄几百万到几千万美元的赔偿数额。”研讨会上,国专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董事长邹刚,在致词中率先提出了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难题。
与会的多名法官、专家,与邹刚的观点不谋而合。尤其是来自审判一线的法官,纷纷表达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赔偿问题给司法审判带来的困扰。
从参会者的发言可知,基层法院知产庭适用法定赔偿的比例非常高。有法官在会上对此表达了担忧,认为法定赔偿的臆断性很大,造成的结果就是随意性很大,严重时会影响裁判的公信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闫文军认为,法定赔偿适用过多,将难以对每一个受侵害的知识产权,做出一个可能和它的价值或者说和权利人所受到的损失相当的赔偿。他也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数额总体上低太多。
赔偿数额低意味着什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尹锋林看来,专利侵权的赔偿数额,其实决定着这个专利的价值或者它的价格。“专利侵权赔偿数额低,比如说十万块钱,那么专利的价格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十万块钱。不超过十万的话,那我就不买了,就直接侵权去用就可以了。我们对侵权的赔偿数额如果把握不准,认定比较低,那么这个专利的价值或者知识产权的价值不可能提高上去。”
探因:赔偿额难确定之原因众说纷纭
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赔偿数额认定难题,为何长久以来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尹锋林认为,司法工作者、律师以及当事人对我国当前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潜力认识不足,对技术的所有者和知识产权的权利人的保护认识不到位。他指出,随着历史的变迁,法律的不断修改,侵权赔偿数额在不断提高。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专利权的平均赔偿数额为138万,比2015年有了较大增长。“这和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式、法院对知识产权赔偿问题的重视有很大关系。”
在司法审判的实践中,表面上看,知识产权评估与损害赔偿额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一位知识产权审判经验较丰富的法官认为:知识产权评估是确定损害赔偿款的一个重要参考,但法院最直接需要的是具备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的证据材料,这需要知识产权评估的范围与之相匹配。一位知名律师认为,一项专利价值的评估与司法审判之间的逻辑在于如何确定侵权产品的收益中有多少是专利技术带来的份额?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困扰。
而从事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工作的法官,尤其是年轻法官,对专利、版权等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加之原被告双方提交的证据不充分,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的需求就更多些。尤其是遇到一个公司有很多项专利,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要做财产保全的情况时,到底保全哪几项专利,对应的要提供多少数额的担保财产,都是让审判人员困惑的问题。
经常以代理人身份参与诉讼的杨晓岩律师表达了类似观点。他指出,由于没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法官在实践中可能判断不了专利的实际价值问题,“这是一个财务、技术、法律等多层面的问题,单靠审判人员确实很为难。这种情况,如果说能够像司法鉴定一样有个很好的制度化的途径就好了。”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闫文军提到了国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法律的司法实践。他说,美国的当事人和法院能比较充分的提供涉案知识产权的价值,专家证人在美国的专利侵权案件中使用得非常广泛,而我国的当事人和法院则没有充分的评估涉案知识产权应有的价值。“这说明我国的市场主体、法院、行政执法机关和专家学者有必要重新认识知识产权的价值,尤其是有必要重新认识侵犯某部分知识产权的价值。”
国专中心副总经理周杰指出,国专知识产权评估1.0版通过专利质量分析,一项专利的成本、收益及行业地位等在同一细分行业和领域中都可以提供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链,这与司法审判的需求是十分契合的。
多名法官表示,专利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侵权所得、合理许可费的量化、评估,是司法案件审判中的难点。对此,国专中心指出,对知识产权案件的评估,是以评估专利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侵权所得为评估目的,通过取证、分析,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量化;合理的许可费率是知识产权转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知识产权评估中对知识产权价值量化的一个重要评估参数,国专中心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可以解决知识产权案件中对合理许可费的判定。
出路:加强知识产权评估在损害赔偿中的适用性
如何科学确定知识产权案损害赔偿数额?如何正确评估被侵害知识产权的价值?成为研讨会讨论的重点。
国专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董事长邹刚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在于将知识产权评估与司法审判需求两者紧密结合,不断加强知识产权评估的适用性。
邹刚介绍,国专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发起的,经国家工商总局授权批准成立的,专业从事知识产权评估和企业价值分析的权威认证机构。该中心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评估系统,建立了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面向全国市场,为政府管理部门、金融证券投资机构、科研机构及科技园区、知识产权交易相关方、行政执法和司法机构提供专业、权威的知识产权评估。国专中心提供的知识产权评估和分析服务,从市场、价值来确定损害赔偿数额,为知识产权司法审判提供了更加专业性和可信程度更高的依据。
国专中心执行董事王鹤澄在会上详细介绍了该中心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评估系统。他介绍,该中心2月底刚发布的知识产权评估1.0版本,依据行业数据、财务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全球专利数据等三大数据库进行评估,可信度高,效率高,稳定性高。他们还有三大专业人才优势:国家知识产权局拥有全球最优秀的专利分析人才、专业评估人才和金融人才。
经过反复沟通交流,国专中心同与会专家、法官和律师们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一方面通过案例交流、讲座培训、论坛研讨等方式,加强对司法审判中问题和难点等需求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升级、模块设计,将知识产权评估方法和内容与司法需求紧密结合,为司法审判提供定制化服务。
基层法官也呼吁尽快在审判实践中引入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在司法中确定或者认定损失赔偿,具有可参考借鉴的必要性,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适用法定赔偿。”
展望:第三方服务参与司法审判,定制化服务时代到来
据悉,最高法院即将颁布的关于创新发展服务大局的意见,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评估在案件审理中的作用,“从最高法的角度,还是鼓励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到案件的审理中来,发挥第三方比较中立的作用。”无疑会增加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客观性和公正性。与会专家们表示,知识产权评估在司法审判中一旦发挥第三方服务作用后,可能对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完善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国专中心表示,将与司法界的专家、法官和律师们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各位法官及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全面采集诉讼素材,多维度的进行评估体系研发,丰富评估产品线,结合审判个案赔偿及司法认定因素,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切合实际的在审判的介入程序中发挥知识产权评估的作用,为司法审判提供技术依据。
国专中心会依托其现有的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体系,积极申请成为评判鉴定机构的意见采纳单位。国专中心正在结合司法审判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研发,为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