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新区靠集聚新产业提升区域创新力
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全省总数的1/3
2016年,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申请发明专利数占全省总量的近30%,区内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全省总数的1/3,形成了一批品牌效应明显、具备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省高新区发展建设不断加快,目前,我省已有沈阳、大连、鞍山等8个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列全国第4位。加上抚顺、丹东、绥中等7个省级高新区,高新区在全省各市的全面布局已经完成。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辽宁省各高新区聚焦转型升级,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高新区有省级以上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266家,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3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3个(国家级16个),众创空间45家(国家级24家)。拥有博士以上学位和纳入省级以上各人才培养计划的高端人才4961人。
各高新区结合本地实际,把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路径,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如沈阳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大连的软件和服务外包、鞍山的激光、本溪的生物医药、阜新的液压、辽阳的芳烃、抚顺的精细化工等。
为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机遇,高新区将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作为重要抓手,制定和出台了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提升和完善服务功能和质量,积极引进银行、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等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支撑,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目前,全省高新区拥有各类风险投资、科技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135家。
去年4月,国务院批准我省建设东北地区首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辽宁省高新区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按“两核驱动、一带支撑、多点辐射”思路,辽宁省着手把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和开放创新先导区。目前,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起步顺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良好。
沈阳的IC装备、汽车零部件、健康医疗、民用航空、现代建筑等重点产业始终保持正增长,沈飞民机、成大生物、东北区域超算中心、浪潮大数据等龙头企业牵头的50余个重大项目取得显著成果。其中,机器人产业中的双臂协作机器人等一系列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IC装备产业发展水平稳居全国三甲,东软医疗的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连依托现有技术、人才和企业积累,大力实施“IT+”战略,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群化,重点扶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6家世界500强和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入驻高新区,新注册内外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55%和33%,新注册企业总数达2039家。
与此同时,辽宁省新批建了沈阳新民市、大连高新区、葫芦岛市南票区3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截至去年底,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数达到23个。
(记者王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