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产量世界第一,却造不出笔头上的钢珠……这个曾经困扰我国制笔产业多年的瓶颈近日终于被打破。前不久,太原钢铁(集团)公司(下称太钢公司)自主研发成功圆珠笔笔头用新型不锈钢材料,为“中国制造”增添了新的亮点。
“没有创新与知识产权,就无法把握产业发展的命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就是要依靠知识产权的力量,去除落后产能、补齐产业短板,加快转型升级,增添产业发展新动能。”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破解产业瓶颈
“针对我国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我们集中科研力量用5年时间自主研发了圆珠笔笔头用新型不锈钢材料,并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提交了一系列中国专利申请。”太钢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向记者介绍,此前,该新型不锈钢从材料到工艺的专利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对方只卖产品、不谈转让,这使得我国每年要花费超过150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笔头的不锈钢钢珠,很多时候质量还难以保证。
据介绍,笔头钢珠的直径只有0.5毫米至1毫米,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毫米,加工精度误差为2微米,原材料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小小“笔尖”严苛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历经数年的艰苦探索,我们终于掌握了此种新型不锈钢材料及工艺的知识产权。进口笔头钢材价格是每吨12万元,国产同样的专利产品每吨只有5万元,降低成本的效益是明显的。”王辉绵表示,该产品不仅提交了相关专利申请,而且已经完成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笔头钢珠,节约的费用可以用于企业的自主研发,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快产品转型升级的步伐。”从事制笔产业的浙江贝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贝发公司)品质部经理徐君道在谈及太钢公司的此次重大技术突破时说,太钢公司的新型不锈钢笔头已经开展了6轮测试,达到了800米字迹均匀、与国外产品同样的质量标准,对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不难发现,只要重视知识产权、掌握知识产权,就有了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的‘金钥匙’,圆珠笔头新型钢材的自主研发就是很好的例证。”李顺德认为。
加快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正进入换挡提速的新时期,提升产品质量、破解发展难题、加快产业转型、增加经济效益是当务之急,这些新要求,都迫切需要知识产权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加有力支撑。”在李顺德看来,适应新要求,实现新发展,打造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是有效路径。
“太钢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近10年一直在山西省企业提交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中保持第一名的好成绩。”王辉绵表示,“十二五”以来,太钢公司已提交专利申请3000余件,专利产品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亿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知识产权优势,太钢公司才走上了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快车道。目前,太钢公司已跻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行列。
而贝发公司也已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作为年产30亿支圆珠笔的国内规模较大的制笔企业,贝发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已拥有专利近千件,新产品与外销产品基本全是专利产品,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创新成绩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出台服务举措,为支持自主创新而付出的努力。从《国务院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的有关文件,都明确提出了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工作的新举措。
实际上,无论是钢铁、制笔这样的传统企业还是高铁、通信、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中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拥有知识产权优势者,也就拥有了市场竞争优势。“只有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识产权,打造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强企,才能将《中国制造2025》确立的目标变为现实,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顺德强调。(本报记者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