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而在此时,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好一周年。笔者认为,尽最大力量保护知识产权是新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驾护航之举,也是确保明年经济工作尤其是“双创”工作顺利推进的制度保证。
推动双创和产业升级
知识产权将企业的创新、研发、制造和营销等有效地连结起来,既可以引领创新和创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自从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稳居世界首位,商标注册量保持世界第一,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特征明显,保护不够严格、侵权易发多发等问题仍然突出,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越来越高。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迫切需要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同时,只有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重点领域改革,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提升我国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保障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12月下旬,国务院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知识产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知识产权授权确权和执法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产权新优势,基本实现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一批知识产权强省、强市,知识产权大国地位得到全方位巩固,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知识产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有可为。只要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深入人心,并形成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就能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等紧密融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从而有力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
加强战略和规划实施
要想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专利战略和标准化规划的实施。因为,专利战略与标准化规划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落到实处的战略支柱。
所谓专利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主动地利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及其种种方便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为取得专利竞争优势,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标准化则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用标准规范企业材料、产品、流程与服务符合特定的目的,并被作为规则、指南或者特性界定以便反复使用的过程。其中的标准包含有技术性细节规定和其他精确规范的成文协议;而且还是分享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工具,是全球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期支持经济活动、社会需求、更公平机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确保市场中商品的质量安全;促进生产、贸易活动的规模化;为市场竞争提供比较公平合理合法的平台以及能够推动创新成果的传播,保障研发活动的发展方向,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廉价的商品和服务。
当前,强调专利战略与标准化规划实施的重要性,更是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未来新经济时代,产品和服务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技术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借助标准,专利权人经常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在专利技术上的经济利益,有时还能主导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并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有目共睹,企业在制定内部技术标准时应尽可能结合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广泛共识,而国家也应在这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制造强国须标准引领
一年前,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专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企业而言,一是在《意见》精神指引下,加快制定并实施中国企业专利战略,运用专利战略指导中国企业和海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抢占国际企业创新制高点,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二是在产业发展中应突出自主创新,通过创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提高中国“智造”水平;三是强调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运用与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走向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去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作为引领制造业强国建设的一个行动指南,可以说是实现我们制造强国梦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而今年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从定性上来看,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加快,同时重点装备质量水平要达到或者接近国际的先进水平。从定量来看,力争2020年要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的转化率从目前的70%多达到90%,从而提升装备制造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就要求管理层应紧贴《中国制造2025》相关要求来制定有关装备制造业在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方面的专项规划,在发展目标、重大工程以及工作重点领域等方面要与《中国制造2025》有效对接。
同时,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必须有高标准支撑,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在实现经济稳中求进过程中不断提高经济质量。这里的关键是提供产品和服务标准,而且,制造强国必须做到标准引领,引领中国,引领全球。唯有如此,才能强烈支撑起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宏伟战略,实现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进而使明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