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大三学生勾春蕾、李强在创业路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手握多项专利,获得风投公司青睐,成立自己的公司,签下产品订单。目前,勾春蕾的公司已经开始接受国内外订单,他们推出的一款智能门禁和三款智能防盗锁产品,已远销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和青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激励着在校大学生们加入创新发明的队伍。时下,大学生申请专利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些甚至一人拥有数十项专利。但是,这些专利中的绝大部分都遭到市场冷遇。专利遇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可行性和价值都低,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申请的专利多为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门槛比发明专利低。并且这些专利大多数来自学校实验室和生活中,难与企业研发团队的技术成果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大学生专利转化意识偏弱,多数大学生对专利制度、交易平台、出售途径、市场化分成操作等不是很清楚。即使有愿望去通过专利申请进行成果转化的大学生,也多因经费、时间、精力等原因无法继续走下去。
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专利权转让和交易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专利转化的各种门槛对于大学生来说偏高,有些还要增加学生额外的投入,且存在风险。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例,在10年专利保护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全额专利年费将从600元上涨至2000元,这对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小的负担。另外,专利市场前景即便再好,也需要有生产经营与流通领域的人才去开拓,而一些专利持有人通常不愿意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共担风险,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做市场推广,只是苦等商家付出高昂的转让费用,往往把好专利等成了昨日黄花。
高校应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一方面,高校应更重视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和专利方面的专业指导,将专利创造力培养纳入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中。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和市场的“胃口”,提出有潜力的创意,通过专家与大学生结成对子,一对一辅导,制定技术方案,建立旨在为高校专利技术市场化提供便利的机制,让企业需求与高校研发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