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防水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40%,可以说产能过剩非常严重。”1月23日,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秘书长朱冬青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这也是其首次对外公布这一数据。
据了解,防水行业中70%的企业在生产非标(低于国标、行标)或者假冒伪劣产品。截至2015年底防水行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1000家左右,以此推算,至少700家企业生产非标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也就不难理解,年产值仅千亿元的小防水行业会有60%的落后产能。
针对这些过剩的落后产能,朱冬青强调在中央“供给侧改革”的决策下,未来防水行业将出“重拳”,最大限度淘汰落后产能,打击无证生产、假冒伪劣和非标产品,清除僵尸企业,鼓励兼并重组等。
面对产能过剩严重、行业集中度低以及非标和假冒伪劣产品丛生的残酷现实,他坦言,改革的终极之道就是产业重组。不过,这对于以民营经济为主,中小企业居多的防水行业来说,是一条艰辛的道路。
供给侧改革战役打响
防水材料与建筑质量息息相关,尽管这个行业只是个小行业。
就材料而言,防水行业年产值仅1500亿元左右,加上施工能达到3000亿元。而这一产值对应的有统计的企业大概1500家,如果加上假冒伪劣的厂家,将达到2000~3000家,是典型的“僧多粥少”。市场集中度非常低,防水行业前50名的企业占整个行业市场份额仅23%,与水泥前10名占比高达70%相去甚远。
加之,在过去30多年中,防水材料长久缺乏自律和监管,行业技术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加上工程恶意低价中标和分包公司的利润剥削,行业利润不断压缩,山寨横行,伪劣成风。
科顺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方勇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行业绝不仅仅是产能过剩,而是真正能满足深层次需求的产品太少,有太多企业从未生产过一平方米的合格材料。”
这位浸淫行业15年的资深人士分析表示,防水行业禁止生产非标、假冒伪劣产品喊了很多年,但仍然是屡禁不止,现实中有绝大部分人在不断地生产非标产品,一是监管不严,二是利益使然。
同样,用朱冬青的话来说就是:“防水行业70%的企业在生产非标或者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了品牌企业与假冒伪劣非标间的矛盾。”
截至2015年底,防水行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1000家左右,以此推算,至少700家企业生产非标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年产值(材料)仅1500亿元的防水行业会有60%的落后产能,可以说,整个行业在产能存量很大的情况下,新增产能持续发生,进一步加剧了过剩问题。
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2015年,防水行业连续三年新建各类卷材生产线200多条,新增产能20亿平方米以上。此外,据朱冬青介绍,2016年防水行业预计还将新增80~100条线,一条线以1000万平方米产能来计算,2017年还将增加10亿平方米的产能。且这样的建设速度还会蔓延几年,每年至少有几亿平方米产能在增加。
这种局势下,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把优化产能结构作为未来的首要任务。
在江苏凯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华北集采部总监史毅看来,优化产能结构是整个行业的话题,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站在行业的高度,要关停一些小型、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第二,通过兼并一些中小企业,腾空出一部分市场,来提升企业生产线的生产效率;第三,要在内部淘汰自己的落后产能,必须砍掉非标产品,并改进节能环保的设备。
在以民营经济为主的防水行业,单靠市场来淘汰落后产能甚至非标企业实属不易。2年前在防水协会的号召下,组织了13家诚信企业联盟,但至今效果与目标还差得很远。所幸,随着市场的萎缩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对高耗能企业提高门槛,业内洗牌已经开始了,在过去的2015年中至少有200家企业被淘汰出局了。
对于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目录,像史毅一样的防水人士都表示赞同,要把落后产能的企业、不规范的厂家屏蔽掉甚至除名。
产业重组艰巨
防水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除了要走优化产能结构之路外,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产业重组。
朱冬青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防水行业的终极之道就是行业重组,最终解决的是价格上的话语权问题。”
他以水泥行业为例,5年前就像一盘散沙,但出现了像中国建材这样的企业,通过对资本和产业嫁接,收购了600多家民营水泥企业,无形中就在水泥行业内拥有了话语权。有了话语权之后,就能稳住价格,做一定的量就有一定的利润,然后才能实现企业的基本功能——盈利,盈利后面蕴藏社会赋予的很多责任,如安置劳动力、提供有效供给商品、实现创新、做到节能环保等。
但现实是,防水行业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导致价格和价值相背离了,因此必须做一个市场大的重组,等到在价格上有话语权了,量价能配合了,就不可能有产能过剩。
在这位建筑防水老人看来,防水行业根本不需要1000家企业,有100家足够了,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最后剩下二十几家有话语权的企业,有几十家配套厂家,构成了整个防水的供应商体系,就足够了。
为此,2016年防水行业将积极推动行业整合优化、重组提升,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用资本的力量整合行业,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做优。
对于行业走兼并重组的路径,一位来自华东地区的防水企业负责人称,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宁可重新开设新厂,也不会去兼并落后的小企业。“现在是去产能的关键时刻,不能把落后的产能再放到我们企业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中小企业居多的防水行业,仍然有不少人频频去收购各地中小企业,为的就是快速布局网络。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分析,大环境不理想,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传导到防水行业,中小企业的日子就愈发难过,此时出现更大的企业来收购,也就顺势入怀。另一方面,为了快速扩张,布局全国,不少大企业有点病了乱投医的感觉,当然也有不少企业认为能捞一把是一把。
浸淫防水行业15年的方勇也有自己的见解:“防水行业走产业重组的道路走不通,因为防水行业真正能满足市场深层次需求的产能并不够,现在生产的大量是假冒伪劣的产品,根本就不能算为是行业产能。”
他举例称,以食用油来说,合格的金龙鱼油与地沟油完全是两码事,现在防水行业就是太多企业生产的非标产品就如同地沟油,不能算作食用油的产能,非标的防水产品也不能算为是防水行业的产能。这类不生产合格产品的企业也完全没有兼并重组的价值,就应该取缔、关闭,决不能手软。
当然,朱冬青也希望有企业能愿意自动退出市场,但也希望政府能有退出通道。他还建议,行业要将产业链延伸,从材料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延长价值链,带来价值提升,这样就有人从制造业跑到服务业。
他表态,未来在出台去产能政策之后,将动员骨干企业不再去新增产能,不上马新建项目。此外,还将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用存量置换的方式做产业升级。“我们也希望有个机制来促进行业重组的优化,至于多长时间实现,我们也不知道,只是一直为这件事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