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日前发布2016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时提醒公众,互联网领域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突出,已经成为侵权假冒的重点环节。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网络日益改变,“网购”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但网购商品质量却一直是个难题,互联网也成了假货集散地,这让消费者和正规商家头疼不已。
公众期待“网购打假”更加给力,而这种“给力”有赖于社会各方的合力。首先,电商平台要意识到“网购打假”的重要性,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积极主动地向售假行为“喊打”。比如,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数据抓取与交叉分析、智能追踪、大数据建模系统等先进技术从浩瀚的交易中实时抓取假货,对卖家实行“实人认证”。其次,“网购打假”还要与全社会的打假相结合,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对假货生产企业实行“一锅端”。打假应该将挖出线下制假窝点与监督市场、打击售假并行,同时,还能通过线上的线索追溯到线下,打掉线下的制假窝点,达到真正打击假货的目的。
最后,“网购打假”还必须形成“制度常态”。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对打击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为营造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作出部署。但就当前来看,有关部门对网购乱象的治理仍偏于柔性,对违规者的震慑警示作用不足。良法还需善治,响鼓还要重锤。对此,监管部门要提升执行力,强化源头防范与常态化监管,建立严格细化的惩罚机制,用严厉的惩处体现出呵护电商健康成长和消费者权益的良苦用心,如此,才能堵住网络售假之后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