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发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由中国科研组织自主研制的“天河二号”计算机运算速度再夺第一,获得“六连冠”,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近年来,从大飞机下线到计算机夺冠,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越来越多体现国家实力的重大创新成就,几乎都是科研组织创新能力的增强与其数量众多的知识产权支撑而产生的结果。
“正是基于提升其创新能力的考虑,启动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工作势在必行。”11月19日,在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贯标试点工作启动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科研组织拥有的知识产权是其重要的无形资产,一方面体现了科研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是科研组织服务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体现。因此,科研组织的贯标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创新发展需求
“近1年来,我们提交的涉及农业种植领域相关专利申请4000余件,获专利近2000件,加强专利转化使其尽快形成效益成为当务之急,而相关工作都迫切需要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提高知识产权运用的效率和效益。”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如今,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无论是种植户还是农业企业,都迫切需要大量的专利、农作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来实现科学种植和创新发展。科研组织只有通过加强标准化的知识产权管理,才有可能及时、高效实现这种对接,促进知识产权的运用,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仅从这一方面看,贯标就是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重要途径。
不仅如此,当代的更多科研项目需要协同创新才能完成。“科研组织的研发活动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无论是协同创新还是产学研合作,都需要组织、协调好创新管理工作,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来发挥作用。”吉林大学教授韩喜平表示。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许许多多科研组织像中国农业科学院一样,对知识产权贯标有着迫切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组织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科研人员在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海波表示,由于科技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法制环境、科研组织的法律地位等方面的原因,科研组织的知识产权管理大都缺少系统部署和战略性安排,制约着科研组织知识产权能力的提升。在当前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贯标提升科研组织知识产权能力显得迫在眉睫。
提升科研组织能力
进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科研组织成为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科学院的指导支持下,我们率先开始探索的知识产权贯标试点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下称大连化物所)副所长王华表示,近年来,大连化物所已经拥有发明专利5000余件,通过贯标,专利转化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效率更高。仅今年以来就有一系列专利实现转化,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合实际,适应需求,是科研组织贯标的主旨之一。”在刘海波看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既思路清晰又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对项目管理的规范中,规定了科研项目在立项、执行、结题验收等阶段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要求。立项阶段规定了项目产业领域的分析、知识产权布局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要求;执行阶段规定了项目研发重点的信息检索、研发成果的专利挖掘、研发过程的跟踪和监控、研发成果的对外发布、初步确立知识产权运营模式等方面的要求;结题验收阶段规定了项目知识产权清单整理、知识产权成果分析报告以及后续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科研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必须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而制定并推行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标准是切实加强其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力抓手,是激发科研组织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适应创新型国家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要求的重要手段。”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有关负责人所言,强调了科研组织贯标的重要意义。(本报记者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