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6日讯(记者李雨思)商标部报备、权利人不主张、企业盲目接单导致侵权,进出口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认识不足,曾导致海关在打击假冒侵权执法中困难重重,这一状况目前正得到缓解。日前,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于彬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2015年10月31日,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在海关总署的备案数量达13707项,占权利人总数的66%,年备案申请量已连续4年居申请人来源国首位。
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3万亿美元,出口额2。34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侵权假冒商品的滋生,也不断威胁着“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其一大原因是国内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国际市场大量需求,使得个别不法外商在暴利驱使下利用国内企业生产侵权产品。但部分进出口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认识不足,使得商标备案率不足,海关执法无处下手。在另外一方面,由于涉案金额少、维权周期长,很多权利人却常常放弃主张权利。
“近年来,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年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中受益。”于彬说。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31日,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在海关总署的备案数量达13707项,占备案总数的一半以上,共有5269家权利人,占权利人总数的66%。
为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海关总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与企业联系点制度、探索建立加工企业订单预确定制度、鼓励国内企业成立知识产权维权联盟等,大大减少了企业无意识违法风险,并提高了企业自身维权能力和降低维权成本。
为降低维权成本,近期海关总署发布公告,自今年11月1日起,暂停收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费。“据初步估算,这一举措将为企业节约资金合计约1000多万元,日均备案申请量也已经由30件上升到60件。”于彬说。他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研究减轻企业维权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技已日渐成为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一把利剑。海关总署组织开发了“知识产权移动查询系统”,帮助查验关员即时核查货物知识产权状况、快速现场判定侵权嫌疑,极大的提高了对侵权货物的打击精准度。
据了解,目前,该系统在全国9个直属海关进行试点,取得了较好收效,执法效能明显提升。这一先进的执法装备已引起了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海关的关注。下一步也将在全国海关货运监管现场推广使用。
今年4月,为打击侵权假冒商品,维护“中国制造”国际形象,我国政府启动了“清风行动”,重点打击出口到非洲、拉美、阿拉伯国家等地区的侵权假冒商品。
于彬表示,此次行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止10月31日,全国海关采取保护措施708批次,涉及货物近836万件,案值8030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