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劳动技术密集,在服务“三农”、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增加出口、保障营养健康与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了解和掌握农产品加工业的专利布局情况,对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深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中笔者将从专利视角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专利布局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勾勒出整个行业发展态势,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产业现状及专利状况
笔者经过中国专利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13年底,我国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累计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达到17。6285万件。以农业部认定的200多家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在杀菌技术方面,1985年至2001年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专利公开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02年才开始增长,在2012年达到顶点。其中江南大学、雀巢产品技术援助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天津中英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中英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的专利申请量处于领先水平。在粉碎技术方面,1985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量相对较低,从2008年开始,专利申请量和公开量直线上升,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分离技术方面,1985年至1994年期间,我国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一直较低,在1995年至2000年才实现了小幅上升,并且在2010年专利申请量达到最高。申请人中,浙江大学申请量最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名列第二、三位,美国唐纳森公司、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等跨国企业专利申请量也相对较高。在干燥技术方面,我国在1985年至2005年期间,国内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一直较低,从2006年开始专利申请量才有所增加,2010年达到最高。在膨化技术方面,我国在1985年至2007年间,国内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增幅较小,2008年至2011年专利申请量才有所上升,这说明伴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膨化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调整、适应到创新实力提升的过程。
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发现,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整个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专利质量有待提高,专利布局不够合理。无论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自主创新意识相对缺乏,在国外提交的专利申请较少。国外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多集中在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微粉碎、膜分离等技术领域,而我国产业高端核心技术和综合利用加工技术装备主要还依赖进口,由于受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制约,农产品加工业能耗相对较高,资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
其次,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增加,但总体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数量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0余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的24%,超过100亿元的只有2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只有4家,过1000亿元的企业仅有2家。
未来发展的应对之道
对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未来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力争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开展谷物化学、油脂化学、蛋白质化学、淀粉化学、分子生物学、酶学、营养学、乳品科学、肉品科学、果蔬保鲜学和材料学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并突破一批工业化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与酶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等,缩小同国外技术的差距。
二是灵活运用知识产权策略,提前进行专利布局。企业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要注重专利布局和战略实施密切结合,灵活运用专利策略;研发前要充分了解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研发基础,重点攻克核心技术,并积极发展本领域支撑技术;研发中要积极跟踪竞争对手的研发方向和专利布局,及时利用专利信息,适时调整研发方向,积极规避专利风险;研发后重视自主创新技术的专利挖掘,提高专利申请水平,促进研发成果的专利保护。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构建“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提供支持;开展农产品加工知识产权价值分析、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及科技金融等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还要推进QS、ISO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体系认证,引导农产品科研和加工企业、技术机构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领域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推广工作。
笔者通过该领域共性专利技术分析和专利战略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专利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技术和专利增长迅猛,大部分专利处于活跃状态,专利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提升,技术分布相对较广且侧重于应用层面,但国际专利布局较弱,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应该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研发,并借助产业技术发展和演化带来的机会大力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和资源共享,重点攻克核心技术,快速进行专利布局,并逐步推进产业标准制定和国际化,积极进行全球专利布局,争取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