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邀企业参与质量承诺 俄罗斯联邦工业产权研究院与多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甘肃市场监督管理局: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欧舒丹杏仁磨砂膏铅超标 品客优之良品细菌超标 涉名牌侵权案权利人胜诉率98%,索赔、判赔额均明显上升 版权监管加码网络音乐收费时代开启 云南昆明市食药监局:5批次食品不合格 企业日益成为创新主力军 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9% 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创造运用全国领先 吉林省食药监局抽检589批次食品7批次不合格 研究机构:发现98%的假冒iPhone充电器存在安全隐患 吉林省德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互联网+流通计划实施意见助推农村电商发展 吉林省食药监局抽检6类食品250批次样品不合格7批次 法院同意推迟审理RIAA和MPAA提起的诉讼案 阿里宣布打造诚信体系 信用好能贷款搜索排名高 广东江门市政协委员建议加大梁启超文化品牌建设 打造江门著名文化品牌 河北保定竞秀区19项非遗项目传承民俗文化焕发生命活力 辽宁产12批次校服不合格 10家企业上黑榜 德国去年专利数创纪录 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将释商机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1批次水杯检出大肠菌群 广西食药监局抽检饮料样品47批次 不合格7批次 人民日报钟声:“盗窃知识产权”系无中生有 图书版权“在线传播”须打破平台垄断 海南三亚发布《三亚市知识产权资助金管理办法》 我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制度特色 徐工挖掘机又获13项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辽宁沈阳海关与中国(沈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合作 英国“脱欧”将会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带来哪些影响 山西太原成功执结一起知识产权案 常州市悠乐优食品公司三明治抽查不合格 江苏首发“知识产权22条”激发创新活力 《中国要闻》商务部:中国将采用国际标准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广西北海召开推进知识产权发明工作座谈会 市场监管总局:13批次食用农产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湖南岳阳岳西县开发区(莲云乡)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 杜绝“直播带货”售假劣要多方努力 旅游者应学会法律维权 签好旅游合同 国家林业局出台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涉嫌售假药夸大疗效 诚信医药网等8网站被曝光 恶意抢注“董宇辉”商标,蹭流量能“套现”吗? 黑龙江省食药监局:抽检食品65批次不合格1批次 济南企业首次质押商标获贷2000万 除了专利诉讼 高通还寻求iPhone进口禁令 四川省食药监局抽检4个大类食品505批次样品不合格18批次 湖北通报产品抽检结果 爱迪尔等登榜不合格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人民日报:塑胶玩具材质安全不容忽视 别忽视了气味 山东省齐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风味饮料等1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印度专家介绍关于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保护

河南假农资“直销坑农”频上演

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先后发生假农资“直销坑农”骗局:相关人员和中小规模厂家合作,通过诱骗农民“进厂参观”、现场“洗脑授课”、免费送货上门等模式,售卖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这一坑农害农现象亟待引起重视。

农民遭遇“忽悠团”

秦培川是濮阳县蔬菜种植大户。2014年8月,他购买了当地一家肥料厂生产的复合肥。施用后辣椒长得又小又弯,减产30%以上;与此同时,邻村不少农民的花生在施肥后也出现枯死现象。

接到群众举报后,当地工商局查扣检验了三类共31吨“中原”牌复合肥,均为不合格产品。农资专家介绍,使用该化肥后不但加大病虫害、倒伏可能性,还易引起土壤酸化板结。

此前,记者在夏邑县火店乡采访,部分农民购买了一种“玉米专用肥”,广告称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是“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多元素绿色环保专用肥料,玉米可增产16%至23%。”但质检部门调查发现,所谓高科技肥其实就是普通氮肥,销售人员存在明显虚假夸大宣传。

与普通的假农资坑农行为不同,记者在追踪调查时注意到,上述事件都有一种名为“忽悠团”的群体参与行骗。这一群体既不是生产厂家,也不是肥料经销商,而是四处游击、靠嘴忽悠的“二道贩子”。按照受骗者的说法,“忽悠团”一般与中小厂家合作,先以批发价“采购”农资,再以进村入户方式,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包装,诱骗农民“进厂参观”,现场“洗脑授课”,最终送货上门,由此达到行骗目的。

火店乡徐集村农民徐玉良回忆,当时村里来了一拨人进行宣传,邀请大家到县里的化肥厂参观,车接车送,中午还免费管饭。

“忽悠”伎俩防不胜防

据了解,“忽悠团”群体四处行骗,并非简单地依靠“嘴皮子功夫”,而是对整个流程进行精心策划和包装,极具煽动性和诱惑性。

宁陵县一家肥料厂销售经理胡可告诉记者,每个“忽悠团”都有自己的套路和模式,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利用价格差,东西看着便宜但中看不中用;二是卖套餐组合,比如销售复合肥时搭配有机肥或种子,复合肥是正常产品,搭配的是假的;三是夸大宣传,把产品功能说得天花乱坠;四是过度承诺,比如死苗一棵赔1万元,免费收割等。

据多地农民反映,“讲师”授课堪称“忽悠团”行骗时的重要一环。通常由号称“讲师”的人面对面进行“农技培训”,不经意间完成产品推销。这些人通常冠以“农业大学教授”等各种名头,有的自称为厂家“技术顾问”。来自豫东地区的一位曹姓“讲师”告诉记者,授课一般分为小课和大课,小课进村讲,在大队部或村室;大课多集中到肥料厂家的会议室,听课规模能达到几百人,授课结束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会购买。

危害扩散亟待重视

尽管农资“忽悠团”现象已存在多年,但真正案发被查的少之又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其流动作业、组织严密、手法隐蔽,以及农民个体维权乏力等多种因素。

一位曾和“忽悠团”合作过的农资企业负责人透露,“忽悠团”虽然流动作业,并非简单的散兵游勇,而是有着严密的层级结构。“讲师”虽然重要,核心人物其实是幕后的操盘手,这一角色专门负责考察行骗地点、和农资厂家谈判对接;相关事项敲定后,业务员开始进村游说,组织农民进厂参观,接着才是“讲师”出马,授课洗脑。

据了解,通常每销售一袋肥料,“讲师”可获利5元,操盘手10元。因为要承担请客送礼、农资运输、人员住宿等成本开支,业务员每袋可提成30元。

鹿邑县农资商会朱会长介绍,一个农忙季下来,操盘手可以挣10来万元,讲师8万到9万元,业务员3万到4万元。

曹姓“讲师”告诉记者,由于这一行当风险小、时间短、获利高,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

长期从事农资打假维权的民间人士李鑫表示,由于分散农民维权成本高,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发生事故后难认定,近年来“忽悠团”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