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杭州12月24日电(记者张遥、魏董华)近年来关于网上售假的争议不断。23日在杭州召开的“阿里巴巴网络交易平台打假工作汇报会”披露的最新进展显示,在原有的打假手段之外,阿里巴巴正在尝试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品牌商等,利用大数据保护知识产权,并计划在时机成熟时定期公布基于打假数据得出的“线下假货分布及流通地图”。
阿里巴巴方面23日称,阿里在十五年的摸索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打假。通过智能图像识别、数据抓取与交叉分析、智能追踪、大数据建模系统等技术,将假货从10亿量级的在线商品中捞取出来,支持多达60个维度的组合条件筛选,每天消息处理量2亿条以上。
据介绍,线上的商品、商家背后对应的自然人,网购平台可以基于大数据建立各种模型,对商家和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售假的商家和正常商家在定价、图片使用、商品上架时间等方面都有不同,经过复杂的大数据运算,发现异常交易,再进行人工判定。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阿里巴巴平台上发现有问题并下架的侵犯知识产权商品约9千万件,其中600多万件是来自消费者和权利人投诉,其余90%是基于这套大数据体系和进一步的人工排查发现的。
“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每一笔交易、每一个售假者都有迹可循,互联网可以成为打击制假售假的有力工具。”阿里巴巴集团首席风险官邵晓锋说。
对于网购平台来说,打假的难点在于,尽管电子商务平台有大量数据、信息,但平台本身没有执法权。大数据打假体系必须有国家相关部门打通协作。据介绍,去年以来,阿里巴巴与公安、质监等部门建立了协作机制,线上线下联动打假。
“说到底,打假的本质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开启打假新时代,在保护商业秘密和消费者隐私基础上的信息公开与共享,打假需要引入社会共治的理念。”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柴海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