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5日消息(记者许伟 王丰 李伟民)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不久前,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警方接到当地孝直村村民反映,说村里的小卖部里多年出售一种“高仿舒肤佳香皂”,由于价格便宜,在村子里非常畅销。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专人往村子的小卖部里送货。济南平阴公安分局经侦大队万广伦:
“同样的舒肤佳香皂,有的是4.5元,有的是3.5元,有村民就告诉我们这是高仿的。”
经过侦查,警方将犯罪嫌疑人傅某国、付某生叔侄二人抓获,原来二人在山东肥城市合伙经营一家百货超市。为获得高额利润,2010年以来,两人从日化批发市场购进假冒舒肤佳香皂及雕牌肥皂后,分别销售到平阴县、东平县、宁阳县及肥城市各乡镇的百货批发超市内,除了批发假香皂外,二人还有一个加工生产洗衣粉的黑窝点。济南平阴公安分局经侦大队万广伦:
“店主也说我们之所以卖假,是有人图便宜,明知道这是假的,但便宜一块钱。碧浪、汰渍的洗衣粉原料是从临沂沂水进的,外包装是从广东潮州进的。”
假名牌打着“物美价廉”的旗号在农村商品市场横行,还有的商品连名牌也不模仿了,直接冒充成了进口货。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盖家沟村,历城公安经侦大队二中队就查获了一起制假贩假案件。
在盖家沟村,小作坊老板张某,曾在一家饮料制造企业打工。在学会制作饮料的方法后,张某在盖家沟村租了一套民房,通过牛磺酸加水,以及加糖精的方法,制造假的某品牌饮料。制作出成品以后,销售到重庆、辽宁、浙江、贵州等九个省份。历城公安经侦大队二中队副队长高屹:
“这么一箱,他才卖40至58块钱 成品价值这一箱是130多块钱,这种国外品牌的 ,所有包装都是外文 ,让人误以为是进口商品。”
在大城市,居民购买商品一般会选择超市和商场,产品进入市场要经过严格的检验。但是在农村集贸市场和小卖部,经销商进货渠道很少有部门去监管,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成为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三无”产品的主要聚集地。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姚孟乡农民告诉记者,“三无”产品在村里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还有一些产品没有生产日期,没有厂址,都跑到村里来了,有电话的,有地址的也是假的,市场还是比较混乱的。”
除了“三无产品”,这位农民还说,农村小卖部还是过期商品的大卖场,城里过期的商品到农村摇身一变成了货架上的待售品。
“村里的市场尤其是食品里,一个就是过期的食品不能在城里继续卖,快过期了或者已经过期了,他就到村里卖。”
国家质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大量进入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商品, 70%左右以食品为主。俗话说病从口入,这些食品如果是用有毒或变质的粮食加工成的,那么就不仅仅是假的问题了,还会危害农村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比如方便面、米粉、蛋糕、巧克力派等在乡村市场被普遍假冒并被农民普遍消费的三无食品,都存在着这种严重的食用安全隐患。
价格便宜成为假冒伪劣产品“杀手锏”
俗话说,“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农村市场会被假冒伪劣产品所占据?怎样从农村市场上消除假冒伪劣产品呢?只有上下合力,源头和农村市场共抓共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非法商品对农村的侵害。
首先便是价格便宜。奶糖是婚礼庆典上常见的一种糖果产品。在正规批发市场,一斤大白兔奶糖的价格在30元左右,最便宜的也要20多元钱,然而,一款名为“野白兔”的奶糖,虽然从糖果的外包装上看起来几乎相同,但是在乡村里出售,价格却只要十几元一斤,是正规的“大白兔”奶糖的一半。
“物美价廉”是许多商家用以吸引消费者的关键词。然而,价廉往往是人们最为看重的一点。收入水平有限的农民们更是看中这一点。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李国祥:“农民受到自身的收入水平的限制,消费能力也有限,所以说呢,往往就是只看价格,不是很注重质量。”
家住在河北的农民刘风江向记者举了一个同村人为了便宜“知假买假”的例子。
刘风江:“现在皮鞋就在农村市场上的多,就二三十块钱,可见那穿不住。买这个(的人)就觉得就我穿一季就得了,就值了,抱着这种心态买。”陕西的村民刘大哥告诉了记者一种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情况。
刘大哥:“大量的城市快过期的东西,不好的东西,都要有个销售渠道。你想快过期的(东西),能卖点钱是点钱,对嘛,进的又便宜,而且人家都是送货上门,咱还是贪图点便宜,农民嘛,贪图点便宜。”
为了价格的便宜,农民们就不管不顾自己穿在身上的是牛皮鞋还是纸皮鞋,吃到肚子里的是伪劣品还是过期货。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这也反映出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农村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辨识能力比较低。
“鉴别能力也是比较低的,不清楚这些伪劣产品到底有什么危害。”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国家的市场监管在农村地区相对滞后也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乡村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国祥:“农村地域广阔,市场相当分散,政府的监管难度是相当大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的监管人员有可能相对不足。”
农民消费水平低、防范伪劣产品意识的欠缺以及政府政府监管力度的不到位,都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得以生存,并俨然已经占领了乡村市场,农民即便要买到好产品,也变得困难了。
农民需要提高识假维权意识
那么,假冒伪劣产品如何才能从农村市场上消除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
“那么理性地去消费。我们不要光图便宜,我们要认准一些品牌比如说一些大的品牌,还是比较可靠的。”
在农村,许多农民买到了假冒伪劣的产品,往往只是自认倒霉,闷不做声。中国社科院的李国祥研究员:
“我们的农民还是要有很强的这样一种意识,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之后,要到政府去投诉,那么政府要根据这个线索,来保护农民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虽然农村市场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让农民的合法权益确实受到了损害,但是也有许多农民本身就是伪劣、有害产品的生产者。比如轰动一时的“镉大米”事件,药黄鳝事件等等,以及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张金带来的、小作坊制作的“注水米”的事件。
李国祥认为,农民这样做,事实上自己已经陷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他如果这样进行生产,将来一旦出了问题,这一个区域的农民都可能出现卖难、或者出现社会上不信任,造成民生的坏处。一方面他是生产者,另一方面也是受害者。”
针对这样的情况,李国祥研究员认为,农村里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倒逼农民保证农产品质量,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政府监管的不足。“那么未来,希望我们的龙头企业能够发挥作用我们要强化我们的运销商,加工企业啊,他要对这个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啊,但当起责任来,帮助农民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监管,通过这种倒逼的一个机制,让农民提高对质量安全的这个意识。”
目前,多地工商部门已经陆续启动了针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清理整顿行动。农民朋友也要更新消费理念,不贪图小便宜,同时,做一个守法的生产者。切断假冒伪劣商品的源头,堵死市场,农民的权益才会得到真真切切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