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全国第一非遗大县梁平:利用中保护发展中传承》,如果您对全国第一非遗大县梁平:利用中保护发展中传承感兴趣,请往下看。
梁平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大县,也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任务最重的县之一。“在利用中保护,在发展中传承。”梁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实践证明,这是最好的保护传承之路。
最大的“非遗县”承担最重的任务
“我们是全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梁平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张和平介绍,到目前为止,梁平县的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癞子锣鼓、梁平竹帘、梁平抬儿调等五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另外还有市级保护名录15个,县级保护名录87个。
在非遗传承人中,梁平已有4人被列为国家级传承人,33人被列为市级传承人,54人被列为县级传承人。
“全国最大的非遗县,承担的保护和传承任务也最重。”梁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子玉说,因此县委和县政府把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位,并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2008年在全市率先成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落实了人员编制和经费,专门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日常工作;
每年由财政拨款300多万元,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人的培养等工作;
命名了礼让镇、蟠龙镇、聚奎镇、荫平镇、梁山灯戏剧团等10个传承基地,命名了来宝小学、西苑小学、梁平职中等6个传承实验基地,使非遗的保护传承有了具体的载体。
在利用遗产中保护遗产是保护遗产的最好办法
5月22日,在梁平礼让镇来宝小学举办的艺术节上,融入了国家级和市级等“非遗”项目癞子锣鼓、梁山灯戏、草把龙、划彩龙船等的创作节目《方韵》,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礼让镇被命名为梁平癞子锣鼓的传承基地后,镇里聘请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贺志灿为指导老师,定期到镇综合文化站和小学、幼儿园教授锣鼓技艺,并自编自创了200多首符合时代特色的新锣鼓引子。组建了幼儿、少儿和女子癞子锣鼓队,这些队伍多次到市内外表演展示。目前,经常参与癞子锣鼓活动的已有2000多人。《方韵》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创作,并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排练而成的。
开展常态化的“非遗”活动,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目前,梁平县正在筹备,将在6月中旬举办“非遗展演季”,全县能够通过演出方式进行展示的县级以上的“非遗”项目,都将到“展演季”上来亮相。
在利用“非遗”项目中,梁平县还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由政府投资300多万元,编排的反映梁平“非遗”文化的大型情景歌舞《佛光双桂绚丽梁平》,作为梁平祈福二日游的配套演出。梁平还以“非遗”为主题,打造出“双桂旅游文化节”和“梁平癞子锣鼓抢彩”两个文化品牌。
在产业发展中实现传承
“只有发展,才能传承。”梁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把“非遗”项目发展为文化产业,是最好的传承。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梁平竹帘,是手工艺产品,要经过99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传承的难度很大。
“但把这一项目形成产业化后,传承不仅不难了,还得到了发展。”张和平说,目前,在产业化推动下,梁平的竹帘工艺厂已发展到4家,年产值上千万元。
在产业化发展中,竹帘传承者还创作出竹帘画。由梁平一位竹帘画作者创作的《西山行旅图》,被国家非遗中心以4.8万元价格收藏;梁平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江三峡》等多幅竹帘画作品,在全国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在实施“非遗”产业化中,梁平竹帘还成功申请到国家地理商标。梁平的几家竹帘工艺厂,已开始使用这一商标。
目前,梁平的一批“非遗”项目,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项目。县里成功申报了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两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立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的创意文化产业基地。
张鸭子的独特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一文化遗产,更是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了传承。张鸭子公司在梁平工业园区内建起食品园,在重庆及市外建起销售网络。通过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工艺传承人,形成了年销售额近3亿元的一项产业。
“到目前为止,我们利用‘非遗’项目,已发展起文化企业379家,民间乐队87家,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达7亿多元。”张和平说。(罗成友)
(编辑:肖悦)
好了,关于“竹帘”全国第一非遗大县梁平:利用中保护发展中传承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