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专家学者建言重庆科技创新》,如果您对专家学者建言重庆科技创新感兴趣,请往下看。
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
加快科技创新需建立协同配套体制机制
“在‘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发展方式转型都将是重庆的重要主题。”易小光表示,在转型过程中,科技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今后,重庆未来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易小光认为,光靠外来的投资不行,更重要的还是要内伸发展,“科技、教育、产业三方面的投入是重庆能否成为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关键。”
“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不同要素或资源所有者之间的融合。因此,高效的创新建立在不同主体协同之上,高效的创新系统是一个协同系统。”易小光建议,加快重庆科技创新,核心是建立协同配套体制机制。在他看来,虽然我市目前已经有了科技、教育、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但是从协同性的角度来看,还应有一个具体的操作路线图。
易小光认为,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需要建立一个详细的评价体系。比如近年来重庆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科技发展速度该如何来定义?他希望可以由市科委牵头,建立一个科技评估体系的范本。
去年,我市提出将用5年时间在内陆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易小光说,近年来,重庆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要尽快地实现这个目标,今后要加大在基础性科技、教育和产业方面的培育以及投入。
西山科技公司董事长郭毅军:
科技计划项目应从重立项、重概念向重应用改变
“如今,加大科技投入比重,是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时代的需要。”西山科技公司董事长郭毅军说。
他说,日前,他专程回了浙江老家一趟——参加各地浙商商会新春团拜会。在会上,大家普遍认为,利用科技促进转型已成为共识。“从市‘两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来看,重庆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作出了部署。”
针对重庆科技人才发展现状,郭毅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目前全市的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科研单位,产业界和企业界人才不多,且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民营企业,很多在做战略研究和科技研发时都是依靠外部力量。“科技人才培养要真正面向应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那么科技人才的配置结构就需要改变,更多地配置到产业界和企业界当中。”
此外,他认为,在重视领军人才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基础技术人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建立一支完整的人才队伍。
郭毅军建议,科技计划项目应从过去重立项、重概念向重应用改变。“从过去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经费流向来看,我们过去重立项、重概念,造成科技和经济‘两层皮’的现象,今后则应该向实用性上改变,真正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作用。”
他表示,科技工作要和企业的科技开发、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相结合,如果科技经费支持不能落实到企业具体的技术研发上,那么企业的科技扶持工作就落不到实处。
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副总裁杨明全:
企业应成为科技进步的主战场
2008年,重庆机电集团出资控股的重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重庆直辖10年来,第一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国有企业集团。昨日,杨明全表示,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进步,应该进一步明确企业作为主战场的地位。
“虽然是国有企业集团,但我们在追求科技创新中,也曾有不少迷茫和不足。”杨明全说,去年以前,全集团诸多公司总共只有88项专利。去年,在市知识产权局派出专干到集团进行指导后,公司一年提交了1000多件专利申请,最后获得授权的专利有176件,如今,集团下属的企业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专利。
成为科技进步的主战场,除了尊重知识产权,企业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杨明全介绍,去年,在市科委的指导下,重庆机电控股集团成立了一所面向整个重庆机械装备行业的机械研究院,组合了多个科研中心的力量,对集团的技术研发以及全市机械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0年,重庆机电控股集团收购了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机床公司,获取了多项生产机床的世界领先技术,比如制造螺杆高精密生产技术方面。杨明全透露,今年,该集团计划在南岸区茶园动工生产全世界最好的螺杆,以核心技术带动重庆机床生产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
好了,关于“重庆”专家学者建言重庆科技创新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