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推进城镇化勿忘“非遗”保护》,如果您对推进城镇化勿忘“非遗”保护感兴趣,请往下看。
日前,文化部召开季度例行发布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成为焦点。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文化部将会尽快出台《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
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战略实施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据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居住在城镇的人口首次超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原本乡土文化气息浓重的村落逐渐出现“空心”现象,无法找到继承者,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们趋于老龄化。与此同时,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商品化、工业化、城市社区取代传统乡村等现象都给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挑战。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于民俗以及特定社会生活中,但是这样的社会生活属于前现代社会和前工业社会,其表现形式和农业时代的生产水平、生活方式相适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章建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致使其持有者的年龄层次普遍较高。
老一辈传承人时日无多,青壮年人口远离农村,并且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趋于现代化,使得其并不能很好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身含义。年幼者不久之后很可能也会跟随父辈的脚步离乡背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断层巨大,后继无人的现状令人忧心。
依靠经济手段改善非遗“老龄化”
据出生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宫庄子村的小张介绍,年画是杨柳青的传统技艺,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真正传承这一项文化。“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不会画年画,很多和我一起出来的同龄人都不会。”小张对本报记者说。
通过与小张的交谈,记者还了解到,由于家庭原因他早早就选择到天津市区打工,因为出生在杨柳青,年画是他从小便接触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思想与生活方式的涌入,年画对于他来说仅仅是儿时的一种回忆。在记者问及是否愿意学习年画时,小张坦言:“在我们当地,画年画出色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只有少数年轻人选择传承这一项技艺。传统的年画艺术创作由于工序繁杂会耗费很多的精力,而且还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感知能力。但这对增加生活收入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与其选择学习年画,还不如去学一项职业技能,这也有利于在城市中立足。”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许多像小张一样的农村青年的眼里,选择一项可增加收入的技能要比从老一辈人手上继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实用性。在非遗持有者趋于老龄化的今天,如何将此类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是当前面临的难题。
据相关资料显示,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每人每年8000元的传习补贴,而从2011年起,金额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0元。此外,针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工作人员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未来文化部将会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帮助他们提高非遗研究、传承和生产创作的水平。
除了财政补贴和集体培训,对于发展新传承人的问题,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天津大学教授马知遥还曾向媒体表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从而为当地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我们在调查河北省赵县范庄时发现,依靠乡村贸易和当地在农历二月二举行的百年‘龙牌会’形成的庙会经济,当地村民就势经商做起买卖,生活有了改善,许多外出的打工者也纷纷重归故土。龙牌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古老的村落文化被传承了下去。”
需注意保护非遗原始性
客观上,将经济效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挂钩可以提高非遗继承者的积极性,然而,在将传统技艺与文化商品化的同时,如何保证原始的纯粹性也是其发展的一大问题。
“国家对于杨柳青年画的关注与投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受到商品化和新技术的冲击,原始的木刻年画已被机制印刷所取代。实际上,机制印刷很好地保护了年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却失去了木刻年画的韵味,这样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知是好是坏。”小张对记者讲起自己的困惑。
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曾批评,一些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后,成了当地的文化品牌。有些人出于商业考虑插手进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些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适合商业目的的部分人为地改变,致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目全非。比如剪纸和皮影,本来应该是纯手工制作的,但现在几乎都是机器压制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变了它的性质,使其不再具备非遗的特征了。”
对此,章建刚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而这个改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民歌民乐这种具有非物质存在状态的文化,其每一次的表演过程,都是再加工的过程。客观上这对于该项文化来说是一个推广和增加关注度的机会。但是,对于非遗本身来说,保护其原始性也是重要的方面。
章建刚建议,应尽快完善专家团队,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萌发、生成、应用、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深度地挖掘,保持其内部系统的良性运转,激活其传承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立法、数字性保护等方式并借助适当的现代科技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适合的状态存在并在民间活态传承。
非遗保护助推特色城镇建设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除了要增加继承人与非遗项目的原始性,对非遗所栖息的生态环境、传承场所也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对此,章建刚呼吁,政府在进行具体的城镇化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都应该秉承着保护当地民风民俗的原则,而非一味地将“农村”一扫而光。“城镇化不光要盖房子,也要看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人的感受。如果单纯地将城市建筑搬到农村,很容易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在我和别人交流时一旦提及我家在杨柳青,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年画,这是家乡所赋予我的‘个性’,这样的‘与众不同’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我的存在感。”小张向记者强调。
对此,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继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人从传统上讲究“根”文化,然而千篇一律的农村建设很容易使打工者回到农村之后找不到特色,找不到“根”。“城市在某些方面来讲,是文化和信仰的荒漠。文化是人的灵魂,也是农村的‘根’,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人的灵魂与根之间搭建桥梁。要以文化启蒙、文化建设、文化改革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城乡文化融合。并通过新型城镇化来解决新时代中国人的心灵归属,即中国人心、身、魂分裂,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作者曹方超)
(编辑:刘珊实习编辑:杨燕)
好了,关于“年画”推进城镇化勿忘“非遗”保护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