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获“地理标志商标”晋江深沪小鱼丸期待成大产业》,如果您对获“地理标志商标”晋江深沪小鱼丸期待成大产业感兴趣,请往下看。
“要让深沪鱼丸在国内叫响,得靠产业化生产。”昨天,在晋江深沪菜市场,深沪峰火台水丸店的老板吴宣达说:“获得地理标志商标,算是打响了知名度,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生产、包装、销售能跟上。”
上个月,泉州市工商局在本报刊登了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泉州市2011年新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公告,深沪鱼丸榜上有名,与安溪铁观音、永春芦柑、惠安石雕、古浮紫菜等成为泉州的一张新名片。
59岁的吴宣达,在深沪镇经营水丸生意,已经有30多年了。在他那个十多平方米的店面里,每天早上有十多个工人繁忙地进行水丸制作,一天可以销售1000多斤的水丸和鱼丸。现在每天有上百斤鱼丸、水丸被运送到北京、成都、深圳、香港等地销售。在门店附近的市场里,他还拥有一个冷库和一个制作车间,算是市场里规模较大的水丸生产商之一,但生产制作包装销售,都仍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
“我算是市场意识比较强的了,2002年,我就开始对自己生产的水丸进行商标注册,2009年,这个注册终于获批。我也是市场中较早注意包装的。”吴宣达说,“但产业化需政府更多引导,特别是在土地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像崇武鱼卷,就已经走进超市,走向全国。深沪鱼丸,现在还都是简易包装,生产规范也没有统一,生产规模上不去。客人们根据自己不同的口味,选择不同作坊生产的鱼丸。在对外推广方面,力度还是很弱,基本上是靠客户自动上门。”
“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不高。”80岁的张浮赤认为,他家四代从事鱼丸生产,现在传到了他的儿子张焕超手中,“现在一般都是雇几个工人,大都是外地的。本地的工人,在店里做上一年两年,可能就回去自己开一家鱼丸店了。”据介绍,目前深沪镇注册的鱼丸经营户共有21家,每家每天产量都在200斤到300斤以上,年产值约摸4500万元。这些经营户,最多的雇佣工人10多个,最少的就是自家成员齐上阵。
深沪鱼丸以“味鲜不腥、质脆不硬、肉嫰不烂、触壁如球”著称,但在工艺上尚没有行业标准,各个经营户通过自己摸索,形成自己的制作秘技,互不沟通。对深沪经济颇为关注的当地人陈芳财认为,深沪鱼丸是一个整体品牌,应该制定行业标准,比如材料中的肉料和鱼类的选用以及比例、使用的淀粉的品质,同时要注意相关产业的配套,像淀粉、包装材质、冷冻、运输都要有意识地发展,同时要建立监督抽查机制,以免发生以劣充优,以次充好的情况,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打响深沪鱼丸的品牌。
按照深沪镇政府的规划,今后他们将引导鱼丸店申请商标,在深沪码头规划小吃城,作成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吴宣达认为,政府介入引导,当然有利于这个产业做大。他说,如果深沪鱼丸也能像崇武鱼卷一样进入商场超市,未来的产值空间一定会更大,产品的知名度也会越来越响,真正家喻户晓。
好了,关于“鱼丸”获“地理标志商标”晋江深沪小鱼丸期待成大产业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