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快产业化进程》,如果您对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快产业化进程感兴趣,请往下看。
如何让创新成果更有质量,实现更多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成果转化,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难题,在安徽省政府和合肥市政府的支持下,合肥中科离子医学装备有限公司(下称中科离子)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下称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则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以此实现技术和企业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中科离子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蹚出了一条创新发展和知识产权价值提升的新路子。
3月23日,由中科离子自主研发的针对肿瘤放射线治疗的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工程(下称超导质子系统)项目顺利完成。“该系统中,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大科学工程项目创新成果实现了转化。“研发过程中,我们不仅成功让加速器引出了200兆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还进行了技术优化,打破了医用超导回旋加速器领域国外技术垄断。”中科离子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冯汉升介绍,截至目前,该企业已在质子治疗领域拥有专利75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27件。
“超导质子系统中所释放的200兆电子伏特质子束流可以‘立体定点爆破’肿瘤组织,这在发达国家早已广泛应用,但由于我国的研究起步晚,核心技术一直处于被‘卡脖子’的境地。”冯汉升说,超导质子系统实现自主研发为我国肿瘤治疗技术发展带来的突破。
“在质子治疗领域,如果质子系统不能保证每次都按照治疗方案投递指定剂量的质子束流,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加速器将能量接近零的质子加速到200兆电子伏特,并保持每次加速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是我国质子治疗领域技术难点,就是‘卡’在这儿了。”冯汉升介绍,中科离子能在短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得益于直接使用了该院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的低温、超导、射频等一系列成熟的科技成果。
中科院合肥物质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小太阳”是我国大科学工程装置之一,也是我国可控核聚变建设的科学基础装置,有“大国重器”之称。此次超导质子系统的研制正是“人造小太阳”相关技术转化的重要成果之一。“‘人造小太阳’涉及到非常多的技术整合,其中有很多创新成果与我们的技术需求高度契合,刚好可以把这些在基础学科研究当中产生的创新成果运用到市场中来,造福于民。”冯汉升介绍。
不仅如此,双方还一起努力将创新成果整合和优化。“我们先‘拿下’技术,继而着手将技术推向市场。将人造‘小太阳’的关键技术进行整合与创新,同时满足医疗器械的技术参数,在成本上还要更符合市场需求,但这一段路程还是非常艰辛的,日夜开展实验是‘基本操作’。国外先进技术是现阶段研发的‘目的地’,但是怎么走过去,这条路得自己蹚!”冯汉升感慨,如果企业“单枪匹马”可能会走很多弯路,在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的技术支持下,中科离子的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的设计标准、产品体积和成本价格目前已符合市场要求。
“目前,企业采取‘自主+合作’创新模式。我们与俄罗斯杜布纳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中俄超导质子联合研究中心。希望这样能尽快让企业实现在质子系统研究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冯汉升介绍,中科离子不仅引进技术也学习国外该领域的知识产权布局,企业采购了国际范围内相关领域的专利数据库为研发做准备,并通过专利导航调研了大量相关专利,规避国外核心技术的专利“壁垒”,重点保护自主研发的领先技术,提高自主研发技术的竞争力。
冯汉升介绍,他不仅是中科离子知识产权负责人,也是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低温工程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在刚刚竣工的超导质子系统中,低温工程方面就有他的科技贡献。像冯汉升这样在中科离子工作的中科院合肥物院的科研人员共有30余名。“这种工作模式,协调技术资源支持会变得非常便利。在双重身份的加持下,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不论是市场端和技术端的需求,我们都非常了解,避免了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的重复协调,后期研发过程中如果需要技术支持,我们也能更准确地判断中科院合肥物质院能提供明确的帮助,可极大地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目前,我们的一些技术还在继续‘追赶’中,未来,我国质子治疗系统的技术发展还需要国内更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参与。尤其是推进和完善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为知识产权价值‘扩容’,才能成为全面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突破口。”冯汉升如是说。(本报实习记者姜同天)
(编辑:晏如)
好了,关于“质子”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快产业化进程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