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谁是真正的垄断者》,如果您对谁是真正的垄断者感兴趣,请往下看。
跨国垄断资本对全球经济的掌控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他们才是最大的垄断者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在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表态上,忽左忽右,含含糊糊。但明确要将接近零水平的短期利率维持到2014年末,这暗示美元流动性过剩的状况短期内难有缓解的可能。
对此,美国人给出的说法是“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牢固,仍需要刺激政策的维护”。此话虽不无道理,不过看看前两轮量化宽松的后果——美国经济增长依然缓慢,欧债危机积重难返,新兴国家备受高通胀煎熬,不免让人怀疑稀释债务、转嫁危机、打压对手恐怕才是美国人真正的目的。
为什么美联储敢于放胆制造伯南克泡沫?为什么美国能够肆意放纵美元吸金大法去掠夺别国财富?在不少接受采访的专家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元在当今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有的垄断地位。
追逐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天性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相信读过《货币战争》的人,对书中梅耶·罗斯切尔德的这一句名言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不难理解,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货币的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额利润的手段,尤其当这种货币在被当作世界货币使用的时候。
今天,拥有这一权力的是美国人。
借助对美元的垄断,美国在数十年中不仅获得了如国际铸币税收益、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产生的利差等诸多利益,还可以借此“肢解”发展中国家经济,打垮潜在竞争对手。
于是,从南美国家跌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到如今的欧债危机,以及危机期间大宗商品反常的价格飙升,处处都能见到美元鬼魅的身影。
所以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将美国称作是美元垄断地位的“寄生虫”。利用美元形成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垄断,是美国能够维持数十年来世界领导者地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这就是垄断的“魅力”!
当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时,当时的人们恐怕很难想到这场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意义深远,因为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从此,垄断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个角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凡是所有能够带来利润的地方,它们都能渗透进去;凡是所有能够阻止他们获取利润的东西,它们都要摧毁。可以说,这些跨国垄断资本的扩张和渗透是无止境的。”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告诉记者,资本天生就有获取利润的冲动,而获取利润的最佳手段就是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因此追逐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天性。
跨国资本垄断全球经济
“今天的垄断已经演化成为高度集中的国际垄断,垄断组织也变成由庞大的跨国母公司和众多子公司组成的巨型国际垄断企业。”高梁表示,如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都是围绕着这些垄断资本来运转的,而且它们也正在按照这一目标来打造全球经济体系。
从产业角度来看,全球绝大多数重要产业都已被少数跨国垄断企业瓜分完毕,竞争经常只是在几个垄断寡头之间展开。
例如,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生产的客机占据世界民航机市场的近90%,几乎完全瓜分了干线民航机的全球市场;微软公司占有了全世界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的绝大部分市场,其Windows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长期处于90%以上,英特尔公司则占据了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近80%的市场份额,而在高性能计算机即服务器市场中,IBM和Hp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更是超过8成……
需要强调的是,不仅仅是生产制造环节,上游的能源资源供应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和服务,同样没有逃出这些跨国垄断资本的“手掌心”。
例如,15家棉花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棉花贸易的90%左右;6家铝业公司的铝土产量占世界的45%以上,氧化铝产量占世界的50%以上;而三大巨头则垄断了全球绝大部分的铁矿石资源;流通业中,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在世界各地也在迅猛扩张……
在科技领域,发达国家凭借着自身在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优势,牢牢掌握着全球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借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
例如,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由美国牢牢掌控,目前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有13台,其中唯一的主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12台辅根服务器中有9台在美国。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ICANN(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统一管理,负责全球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世界各国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曾要求打破美国对互联网根服务器的垄断,分享互联网的管理权,但是均遭美国拒绝。
影响更大的则在对国际规则制定权的垄断。
“希望中国能够遵循国际规则。”不久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华盛顿举行了会晤,谈及中国时,双方都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
“他们口中的‘国际规则’实际上就是西方规则。”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杨斌向记者谈到,当今世界体系中种种规则,多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制定的,重在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当下颇为流行的全球化、自由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等诸多理论和规则,本质都是在为跨国垄断资本服务。
他表示,当中国市场未开放时,外资按“规则”要求中国取消贸易壁垒,但当中国产品要进入西方国家市场时,外资则按“规则”竖起了安全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反倾销壁垒。按现有的国际商业游戏规则,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有苦说不出,有理讲不清,就是因为“规则”是西方制定的。
“可以看出,跨国垄断资本对全球经济的掌控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他们才是最大的垄断者。”采访中,专家直言,为了实现垄断全球经济目的,跨国垄断资本会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手段,甚至通过控制国家和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动用国家机器去维护其垄断地位和垄断利益。
与之相对应,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度相去甚远。
2006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就明确规定,国有经济需要保持绝对控制力的仅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个行业。此外,要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保持较强的控制力。
“实际上,与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市场结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所谓的垄断,而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国际竞争力低下,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高梁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认为中国对关键行业的控制力是相对不足的。”
评价垄断的根本标准
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波企业合并的浪潮,其中有一起合并案无论是对业界的影响,还是引发的争议都格外引入关注。
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兼并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这一举动在让新波音公司成为美国市场上唯一的民用航空飞机制造商的同时,也让许多自称非常了解美国自由市场精神的人“大跌眼镜”,因为合并行为会导致市场的高度垄断,这与美国一贯奉行的自由市场竞争理念明显相悖。
但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当时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整体状况,便不难发现美国政府之所以同意此桩合并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当时,英、法、德、西班牙四国政府用各自的国有航空制造企业跨国组成空中客车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羽翼渐丰,市场份额增长到30%,拥有了和美国两大巨头分庭抗礼的能力,并大有赶超之势。例如,1994年空中客车的订货首次超过波音,占市场份额的48%,而波音只有46%。
在这种状况下,对美国政府而言,如果不批准这两家公司合并,继续相互竞争,那最终获益的将是来自欧洲的对手。
许多人只看到合并后美国市场出现了垄断,但其实对美国而言,更重要的是新波音可以在世界民航飞机市场上占近7成的份额,从而在竞争中比空客更具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合并一开始,就引来欧洲人的一片反对之声。
同样让人记忆犹新的,还包括曾经沸沸扬扬折腾了多年的微软反垄断案。
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垄断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法捆绑销售。
众所周知,美国的《反垄断法》对于在某一行业形成垄断地位的企业,要求政府将其强行拆分成几个企业,而2000年6月美国地方法院也作出了对微软进行拆分的判决。
让人意外的是,仅仅在1年之后,上诉法院虽然最终认定微软违反反垄断法的罪名成立,但却驳回了分割微软的裁决,这一点让许多人始料未及。
实际上,微软案峰回路转的背后,恰逢美国信息产业遭遇发展困境陷入低潮。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在9个月里下跌了一半,带领美国傲视群雄的新经济一夜间崩塌。陷入困境的美国开始反思。在一个又一个网络公司关门后,他们突然发现眼前仍矗立着一个遍体鳞伤的巨人,而自己正手持利剑准备将其拆分成平庸之辈。
在司法部对微软穷追猛打的早期,美国互联网经济风生水起,这时微软被视为市场竞争的障碍;但当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意识到,他们先前杀之而后快的AT&T、IBM等企业已在国际市场失去领袖地位。只有微软才能够帮助美国继续引领全球软件行业。于是,美国人对垄断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微软最终逃脱了被肢解的命运。
“可见,即使是在自由化口号喊得最响亮的美国,在评价垄断时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国家利益至上。”采访中,谈及上述两案,专家们提到,美国反垄断法国内与国际执行标准迥异,目的就是维护国家面对全球竞争时的核心利益。(记者尚前名)
好了,关于“美国”谁是真正的垄断者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