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明代德化瓷雕名家瓷印章与中国原始著作权意识》,如果您对明代德化瓷雕名家瓷印章与中国原始著作权意识感兴趣,请往下看。
100年前的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正式颁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标志着我国著作权立法进入了作者作为著作权人的现代著作权阶段。在此以前,我国则处在以出版者拥有“印刷特权”和作者仅成为原始著作权人的阶段。
相比而言,欧洲由于较早出现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成熟,故也较早进入现代著作权阶段,其标志则是1710年(距今300年,比《大清著作权律》颁布早200年)即由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著作权法案,并由安娜女王批准实行;故此法案称《安娜法令》。
但原始著作权意识的产生,中国并不比西方慢。特别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即《安娜法令》颁布前150年左右,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人的原始著作权意识日益强烈,在商品经济诸多领域都有体现。明代,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福建省德化县,瓷器大量出口海外。以前德化出口以日用瓷为主,当时开始出口以佛教人物为主的艺术瓷,出现了以“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名家群体。他们继承宋元以来的传统,接受市场需求的推动,烧制造型美观、形神兼备的白瓷器,温润如脂,洁白如玉,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外销到欧洲,深受欢迎,被统称为“中国白”。他们的作品背部都盖有瓷印章,表现了极其强烈的原始著作权意识。当他们创作的“中国白”瓷器畅销欧洲时,其强烈的原始著作权意识也震撼了西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从现已发现的材料看,明代瓷雕名家有何朝宗、何朝春、林朝景、陈伟、张寿山、林孝宗等一大批人。他们的作品都在背部盖上印记,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德化瓷印章。德化瓷印章千姿百态,多以模型制造,其形态主要有方形人物印章、圆形狮子印章、方形狮子印章、九虬龙盘绕图章、莹白双獾方印、蟠虎钮印章和坐猴、玉兔钮印章等。而铭文内容多为文人墨客所用。
德化瓷印章为什么恰恰在此时出现呢?我们且以“瓷圣”何朝宗为例。何朝宗出生于明嘉靖初年,活动在明嘉靖到万历前期,平生酷爱瓷雕,富于创新精神,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作胚时注重人物脸部描绘及身材的总体设计,努力做到神形兼备。在长期的实践中,他融合了泥雕、木雕、石刻等技艺,总结了捏、塑、雕、镂、贴、接、推、修八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在烧制的过程中,他又与窑工共同研究,推陈出新,逐步掌握了窑泥上釉的秘密配方。所以,他烧制的瓷器犹如象牙雕就,被称为“象牙白”。何朝宗把瓷雕作为一项艺术事业对待,创作态度严谨,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每件瓷雕作品的泥胚创作出来,都先摆出来让路人观赏品评,稍不称意就推倒重塑。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是得意之作,则在背部钤盖印章,有葫芦形或方形篆文款识。他流传世间的瓷雕作品,都是极少雷同的上乘之品。总之,他的原始著作权意识,既来自他的创新精神,也来自当时市场对“中国白瓷器”的需求。可以说这是时代的产物。
何朝宗除擅长观音佛像瓷塑外,亦兼制精巧雅致的香壶、小瓶和供玩赏的陈设器皿。他创作的瓷雕作品,远销日本、法国、英国、埃及及东南亚各国,被誉为“东方艺术”、“世上独一无二珍品”、“可与米兰的断臂维纳斯相媲美……”,人们“不惜以万金争购之”,有着“天下传宝之”的美誉。目前,除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馆、泉州市海交馆,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等博物馆珍藏有他的瓷雕作品外,海外如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波特博物馆、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馆、伦敦珀西瓦尔·戴维斯基金会、丹麦国家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埃克兰德科姆美术馆、法国巴黎博物馆、美国俄勒冈·波特兰·克卢美术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费城、芝加哥博物馆等欧美各国著名博物馆以及p·J·唐纳利、罗伯特等私人收藏家,都收藏有何朝宗名款的瓷塑作品。1878年(清光绪4年),美国举行艺术作品评比,波斯顿美术馆珍藏的何朝宗塑瓷观音,评为第一名。何朝宗被尊为“瓷圣”。
何朝宗的弟弟何朝春,所塑作品大量销往欧洲,常见有“何朝春”、“何朝春作”等葫芦形或方形篆文款识。欧洲收藏家收藏他的瓷塑作品14尊。德化本地藏品有披坐达摩、降龙罗汉等。
林朝景,作品在17世纪畅销欧洲,至今尚有部分作品为英国伦敦、美国芝加哥等博物馆和收藏家珍藏。作品有篆书阳刻“林朝景印”无框方章款识。
陈伟,作品为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所珍藏。常见有“山人陈伟”、“陈伟之印”等篆文款识。德化本地藏品有“坐几观音”。
张寿山,作品在17世纪销往欧洲,备受青眯,英国伦敦、牛津等收藏,背后有葫芦形“张寿山”及方形“张寿山印”章款。
林孝宗,明代瓷塑大师,作品背后有方形篆书阳刻无框“林孝宗”印,畅销国外并被英国、美国等收藏。
还有文荣、林子信、林希宗、陈念山等瓷雕名家,不胜枚举。这是一个引人注目、颇具时代特色的群体。
当然,由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以“士农工商”排列,工匠的地位很低。何朝宗及其他明代德化瓷雕名家,虽然设计并造出了极其精美并极富有创新品格的“中国白瓷器”,也用“瓷印章”表达了内心的自豪感;但他们本身均不直接经营产品销售,无法从中分得自己一份应得的劳动报酬。当时,他们强烈的原始著作权意识,既不能转化为物质利益,也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但他们的作品销售到西方后,高质量的产品和体现著作权意识的瓷印章,同时引起了高度重视。1780年(清乾隆45年),其特拉思在爱尔兰发现了欧洲第一枚德化瓷印章。1840年(清道光30年),英国人埃德蒙·格蒂出版专著《关于爱尔兰发现的中国印章》,这是欧洲研究德化瓷的第一本著作。据加拿大斯科特·福斯特研究,英国达勒姆东方博物馆、爱丁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伦敦珀西瓦尔·戴维基金会、伦敦大英博物馆、爱尔兰都柏林国家博物馆、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博物馆以及阿尼克城堡等,都藏有德化瓷印章。这说明外国对德化瓷印章的重视,实际上,体现了他们对德化瓷雕作品著作权的重视。
(编辑:白逸群)
好了,关于“德化”明代德化瓷雕名家瓷印章与中国原始著作权意识的内容就介绍到这。